借尸还魂"偷"天下的刘渊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借尸还魂“偷”天下的匈奴第一人五胡进驻中原,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第一任皇帝刘渊。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刘渊通过借尸还魂的伎俩,如愿以偿地“偷”取了天下,实现了匈奴在中原的霸业,更完成其先祖冒顿一生未竟的心愿。刘渊的称帝,让中原不再仅仅是汉人的天下,在他之后,五胡诸族如法炮制,粉墨登场,走马灯似的在北国建立起十几个大小不等、实力不一的割据政权。
中原以外的民族,可以说无时不在向往着中原的富庶与肥美。中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他们内心,一直是充满着无限的尊崇与渴望,与中原发生联系最早、影响最深的匈奴,则尤其如此。冒顿实现了匈奴的鼎盛辉煌,却并未完成主宰中原的超级梦想。匈奴经历强盛、分裂、归附,最后成为中原的附庸,东汉末年,曹操又“分其众为五部”(《晋书》),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自此,一直困扰中原的匈奴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匈奴也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平静的历史休眠期。
饶是如此,匈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匈奴部族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到了东汉末期,已慢慢接受中原文化的匈奴,日益繁盛,发展很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仍念念不忘先祖昔日的辉煌。看看刘渊起事之前,刘渊的叔祖父,当时匈奴五部的右贤王刘宣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通鉴》)其内心,对匈奴彼时的处境是愤愤不平的。这不是刘宣一个人的想法,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特别是匈奴贵族的真实思想。而最终将他们这种理想变为现实的,便是刘渊。
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310年。堪称冒顿之后,匈奴族的又一位佼佼者。刘渊外表“姿仪魁伟”,长相不俗。而且“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晋书》),颇有其先祖的遗风。刘渊不但善武,而且能文,他从小很好学,曾“师事上党崔游”,“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而“《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是位充分接受中原文化浸染、汉化程度相当高的匈奴人。
刘渊的父亲本是五部的左部统帅。刘渊继承父业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管理得头头是道,颇有些政治手段,以致当时“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仰慕其名前来归附的人很多。不过刘渊虽有官职,人却一直在洛阳当侍子,也就是人质,才能并不能尽显。这也能看出,当时的朝廷对匈奴一族,一直是存有防范之心的。西晋末年,外戚杨骏辅佐朝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又封其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八王之乱期间,成都王司马颖掌握实权后,又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但也没让他回到五部故地,而是派他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