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顺治皇帝出家的美丽传说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style="text-align: center;">顺治皇帝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正月,丁巳日,执政18年的福临突然“辞世”。 皇帝正值青春鼎盛的年华,而且事先又无任何预兆,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各种各样的说法传遍了京城。 其中有一种说法屡屡见诸当时人的笔记作品中。据一则逸闻说,在明朝末年,四川峨嵋山金顶有一个老和尚结庐而居,常常一年也不下山一次,不吃不喝,只是终日在蒲团上打坐。他身边只收了一个小徒弟,这小徒弟当时不过七八岁,因从小在山里长大,倒也能走些山路,平日常常下山化缘讨些饮食。几年以后,有一天,天气晴好,日薄西山,金顶上出现了万道佛光(峨嵋山金顶确实常有奇异的自然景观出现—— 笔者注),老和尚突然把小徒儿叫到身边,对他说:“你好好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我要下山走一遭了!” 这小徒儿自幼无父无母,是老和尚把他养大的,所以,与师父的感情如同父子,“不忍师去,牵衣大哭”。 哭得四大皆空的老和尚也有些恻然。想了想,那老僧用手抚摸着小徒儿的光头,说:“快别这样!快别这样!” 小徒儿仍然哭个不停。 老僧长叹一声,伸手从衣袖中拿出一轴图画,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老僧画像。 这幅画像有点怪,“口鼻眼耳悉具,唯无眉”——有眼、有鼻、有耳,但却没有画眉毛。 老僧意味深长地对徒儿说:“我下山后的第12年,你可以离开此地到山下寻我。” “怎么才能寻到师父呢?” 小徒儿问。 “你拿着这幅画,遇见什么人你都给他看,倘若有人说要给你这画中的人物添上眉毛,那个人就是我的化身!” 言毕,飘然而去。 其时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不久,张献忠的残部与入关南下的清军战于四川,大肆屠杀川地居民,那小徒儿潜藏在树木草丛中得以幸免。 11年以后,小徒儿在山上实在不想再待下去了,于是,就提前下了峨嵋山,一路北行,于顺治十七年十月到了北京城北的昌平。 昌平,今名昌平县,明、清之际名昌平州,辖境相当于今天昌平、怀柔、密云、顺义等地,自明成祖以下13代明朝皇陵均在其地。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这一年的十月丙寅日,清世祖福临从北京城里出发“观故明诸陵”——参观十三陵。 那小徒儿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却仍是浑浑噩噩,于世事并不洞达,见了人多的地方,他就让人看他拿的那幅画。正赶上这天福临的兴致极好,听身边的侍卫说有这样一个小和尚拿着一幅画,总想让别人看,觉得很有趣,于是,命人把他带到驾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