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袍哥会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袍哥会起源于清朝末年,曾参与过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消亡。袍哥会的活动遍及四川、重庆、云南等中国西南地区。人数众多,影响深远,充满了神秘色彩,人们难以知晓。因此袍哥会的来龙去脉,内部秘密,备受人们关注。
袍哥会的来历。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取代了明朝的政权以后,对汉族采取武力镇压手段,民间爆发“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打出“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旗号,各省各地的组织名称,五花八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算“天地会”。后来天地会中,又分出一股叫“哥老会”,咸丰年间爆发的历时6年、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蓝朝鼎、李蓝农民起义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会。道光、同治两朝以后,哥老会在四川便通称为“袍哥”。
袍哥会参与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在孙中山“同盟会”策划下,爆发了“保路运动”,全省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进而发展为反清武装力量“同志军”,实质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组织作骨干,引导农民推翻清朝政权。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和会党联系日益密切,孙中山早在日本招纳熊克武、但懋辛、余英、张石祥等人面授机宜,熊等也认为四川袍哥势力强大,散布地区宽,同盟会若领导各地袍哥势力,搞推翻满清的革命工作,非常有利。
大量的下层群众蜂拥参加袍哥组织以后,又渐渐影响士绅富户的相互效尤,借此保家。到1911年,四川的袍哥组织,更深入各州府、县的城镇乡村,到处都在“开山、立堂”,当时民间流行两句口语:“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倥子是指未参加袍哥组织的人。
同盟会在全川各地煽动保路运动,发动大规模起义,就是以农民为主,利用袍哥组织为先导。重庆、成都附近县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广汉的侯橘园、侯国治,新津的侯宝斋,温江区的吴庆照(吴二大王),崇庆的孙泽沛,灌县的张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身份,作同志军首领,带兵围攻成都,号称十余万众。声势浩大,战火蔓延全川各县,加速了清政权的彻底崩溃。
1911年10月,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成立。据王右瑜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上记载:“尹昌衡高居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后,公开提倡哥老会组织,在都督府大门上,挂出一个‘大汉公’的招牌来,自封为大汉公的‘舵把子’。那时,滇、黔、湘等三省军政府,曾联名通电诋斥成都军政府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认。尹昌衡见到外面风声不好,便下令取缔哥老会,于是成都市上二百多个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来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实际上暗地里仍然在继续发展。”
袍哥会的组织形式。重庆、成都地区的袍哥组织,其形式与全省其他县市相类似,是横行组织,即所谓“兄弟道”,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联络的聚点,最初叫“山头”、“香堂”,随着参加的会众日益增多,才由山头、香堂改为“码头”(又叫“公口”、“社”),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
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参加: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有几句概括特征的口头语:“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口头语:“仁字旗士庶绅商,义字旗贾卖客商,礼字旗耍枪。”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不过其组织办法中,有些莫名其妙的规定。如旧社会被认为操下等职业的娼妓、烧水烟、修足匠、擦背、理发、男艺人演女角等类人,都规定不能参加袍哥。还有搞盗窃的,妻子乱搞男女关系的,母亲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视,不能参加袍哥。但是抢劫财货的土匪流氓,却又可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