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八盏大红宫灯的来历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一、开国大典选址   1949年上半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7月1 日,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拟定的开国大典方案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人民群众游行活动三项内容,其中阅兵仪式的安排和地点,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的程序和场所。当时,北京只有西苑机场和天安门广场两个地点可供选择,但西苑机场太远了,也没有现成的检阅台。开国大典的日期逐渐临近,经过反复考虑,9月2日,周恩来选择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都同意了这一方案。   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是老北京城的中心地点和市区街道的枢纽,位置正好在纵贯南北的皇城中轴线的中段、紫禁城之南。天安门城楼,可作为现成的检阅台。广场位于市中心,军队、群众往返方便,大典的场面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是阅兵的场所略窄了些,而且还要断绝市内交通4小时以上。   此时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后来从城楼上运走的鸽子粪竟有几卡车,朱红色的城墙墙皮大片大片地脱落,广场也成了垃圾站。   二、天安门广场的新生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开国盛典,1949年8月,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作出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建议。市政府责成建设局提出修整工程计划,于9月底竣工。   天安门广场修整工程于9月1日开工,它主要包括:(1)开辟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清除广场上多年遗留的垃圾和障碍物,平整碾平万平方米的广场,供群众###;(2)修缮天安门城楼作为主席台,清除楼顶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周红墙;(3)在天安门广场的合适位置设计并修建一个升国旗的设施,供大典时升旗使用;(4)修补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供游行的群众和阅兵的军队通过;(5)美化天安门附近环境,种树、种草等绿化工程。全部整修工程预计于9月底前竣工。   建设局在广场北面竖起了一块“建设人民首都”的横幅标语,市青年团筹委会组织了近6000名团员、青年参加义务劳动。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锄头、铁锹等工具铲土除草,用手搬石头,先后填平300多个坑洼,运走垃圾,清除地面的障碍物,在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以及中华路全段,开辟了一个万平方米的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   作家萧乾写的《我看见中国的重生》一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天安门广场发生的种种变化:   “政协开幕后,已经是一片喜气的北京,就变成了旗子和彩绸的城,变成了锣鼓的城,变成了迎接重生的城。无论你坐什么车,走哪条胡同,什么时候经过大街,你的耳朵离不开咚咚嚓嚓,你的眼睛始终有新的发觉:发觉的焦点在东西长安街之间的天安门,上午宫墙染红了,下午瓦匠们在广场墙上破了四道便门。牌楼上扎起黄绿彩穗,天安门下,有工人们在杉篙又搭起的木架上爬东爬西。门墙上出现两条十数丈长的横楣,上面不久便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大字。城楼檐上写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红的架子原来是为放照明灯的。我天天过天安门,看到了那些木架子的搭,和它们的拆。一座拆起,露出来了拔地而起的电动旗杆;一座拆起,横楣上嵌了月白色的霓红灯。城楼檐下挂起了八盏红宫灯,八面红旗,沿着巍峨楼墙飘起了,油画的毛主席的像照耀在石墙的正中央,画像下面题的是‘人民的胜利’。它坚定地、充满信念地照耀着,象征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翻身的成功,也寄托了中国人民对未来所有的热望。”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劳动,市建设局又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员,清理琉璃瓦上的蒿草和灰尘;修补城墙,整修门窗和廊柱,将它们粉刷一新;修补城楼两侧的台阶;修理金水桥和对金水河进行清淤,注入清水等等,天安门城楼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