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十来年”义辨

时间:2024-07-31访问:14来源:历史铺

邢福义,生于1935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传授,博士生导师,言语与语身教育钻研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度哲学社会科学钻研规划言语学科组副组长。主攻古代汉语语法学,也钻研其余方面的成绩。次要著述有《语法成绩开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钻研》、《文明言语学》(主编)等。

 

 

  “十来年”是多少年?略少于十年,还是略多于十年,抑或是十年左右?

 

  作为概数说法的“X来”,出现于晚唐。有学者以为,这一说法晚期“示意略多”。有学者意见相反,以为晚期“示意略少”。

 

  《古代汉语标准词典》(2004)列出词条“来1”,其中义项4的解释是:来,助词,用在数词或数量词组后边,示意概数,通常略小于那个数目。(777页)按此解释,“十来年”通常在十年以内。这一解释,应是来自《古代汉语八百词》(1980)。该书的解释是:“示意大概的数目。个别指不到那个数目,有时也指比那个数稍大或稍小。”其实,早在1957年,吕叔湘学生就以为是左右:“十来个”是说从八九个到十一二个,“五十来个”是说从四十八九个到五十一二个。(《吕叔湘选集》第二卷)。我对16年的《人民日报》(1981-2006)停止过片面搜索,搜索面合计九百多万句,将近八亿字。经剖析,失去了以下三点论断。

 

  论断一:大多数用例,会“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了解。比如:三十来岁的青年船长就有十多位。(1981.1.7)。假如孤零零地看这个句子,略大、略小和恰恰三十岁的状况都是能够的。要较劲,谁也压服不了谁。概数的含糊性,可以引发了解的多样性。

 

  论断二:少数用例,因为有特定的依据,可以确认“略多”或“略少”。但是,可以确以为“略多”的占压倒劣势。一个方面,是“X来”在构造组织上能够有的形式。首先,是数字递增形式。例如:你能不能用几句话,五句、十句或十来句话,给大家说得复杂明了呢?(1987.1.11)这里,“五句、十句或十来句”由少到多地递增,最后的“十来句”不能够少于前边的“十句”。其次,加“这”指代形式。例如:王熙凤在夸宝玉屋里丫头小红嘴笨时,特地抱怨本人一些仆人嘴巧:“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得我冒火……”都是家常话儿,却中了写文章的一大弊。这二十来个字可以了解为思绪不清,废话太多。(1986.8.25)“这二十来个字”,指的是“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红楼梦》第27回),实际上共二十五个字。另一个方面,是“X来”同主观现实的联络。首先,是公认的主观事物的常理。例如:野生了二十来只鸡,如今正是淡季,一天二十多个蛋,十天半月就是三、四百!(1981.12.28)假如“二十来只鸡”少于“二十只”,怎样能够每天二十多个蛋?其次,相关数量的精确计算。例如:“文明大革命”十来年,顾不得她们了!略多于十年。又如:从艺十来年的李雪健打演“匪兵”起,已扮过林彪、“钢锉将军”等不下10回头等角色。(1991.3.2),有11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