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从北京出土瓷器看明初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艺术
有明一代,从洪武到天顺,历时近百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从此成为明代政治中心。这百年间,京城的黎民百姓所使用的碗碟,都是些什么花色呢?我们无法回到五百年前的生活中去,民间日用瓷器又难留传,到是埋藏在北京地下的瓷片,从遥远的年代传来了一些信息。出于个人爱好的研究民间瓷绘的需要,历年来在北京收集历代瓷片近四千片。其中有大量明初洪武到景泰年间的民用青花。也只有通过这些"垃圾破烂",使我们对明初北京民用青花瓷的面貌,以及对我国瓷都景德镇当时民窑的青花瓷生产、艺术方面有一些概略的了解。由于政治动乱和灾荒等原因,正统到天顺间的官窑一度禁烧或停产,处于低潮状态。有纪年款的器皿传世不多,因而,出现了瓷器史上"空白期"的说法。当把北京出土的明初民用残破瓷器与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实物标本对照考查,就会发现,这个时期并不"空白",仅以景德镇为证,民窑顽强抗争,瓷绘依然光彩照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连同前面的洪武、永乐、宣德一起,共同组成了明初民窑瓷绘的特有风貌。瓷片出土地点有:东四北京市民政局大院工地,崇文门外路东中药门市部工地、原东城根首都饭店工地、灯市东口工地、裱背胡同北京日报工地、东单芝麻胡同工地、建国门内工地、金鱼胡同王府饭店工地、西交民巷工地等。其中尤以民政局工地和首都饭店工地出土明初瓷片最多。下面将部份花色品种介绍如下:草书福字莲花杯北京日报工地出土,似为旧井填土或垃圾坑土。口径9.4cm,高5cm。其大小和造型与著名的永乐压手杯相似。胎体十分厚重,沙足,有小乳丁。全身开片。釉色青灰,青花色泽灰淡,用笔老到,富有水墨效果。从各方面看,它是明代初期的东西,不会晚于洪武、永乐。类似的残杯,还在另外儿处捡到几个。有一个灯市东口出土的杯底,底胎更显厚重,足呈弧状。玻璃化很强。另外一些胎体则较薄,但挖足均不过肩。流动云气碗,也有人叫它结带绣球碗或水涡碗。因是大写意画法,趋向抽象,不易辨认倒底画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以龙飞凤舞似的较长线条表现出云气的流动。为了区别于另一种云气碗,在这里姑称之为流动云气碗。这种碗,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有不少出土,为景德镇瑶里等民窑所出。洪武二十六年有规定,凡六品与九品官吏和百姓,除酒壶酒盏可用金属器皿外,其余日用器皿只能用瓷、漆、木器,这种云气碗很可能是规定颁发后而大量生产的。据考证,这种云气碗从洪武一直延续到成弘。早期的胎厚沙足,晚期的胎薄釉足。(1)这种结论,从北京出土的层片中可得到印证。从东四民政局工地得残碗半个,器心涩圈,圈宽达2.4cm。沙足,足端鲫鱼背状。底胎厚1.2cm。釉色灰青,料色不匀,青兰灰中带些褚石色调。云气画法较拙朴。显系明初早期出品。而另一些云气碗,体胎就相当轻薄了。器心不见涩圈,书写"寿""福"等字,显系后期出品。这种碗,北京为数不少,可说多数工地都有出土。看来是当时主要品种之一。这种画法的出现,值得美术史家和美学史家注意,是中国绘画和图案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