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29来源:历史铺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济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呢,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法争了,但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唐朝定国后,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六次战争的胜利比作足球场上的六个进球,那么,李世民一个人就完成了四个进球,另外还助攻两次。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关键的决赛(唐军VS王世充加窦建德联军)当中,打入了制胜一球。在这一仗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和势力达到了极致。据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及皇帝的礼仪招待。
这种情况,让大哥李建成很是担心。当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权臣搞好关系。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很多许诺,二人关系很好。关键时刻,确保这个弟弟站在自己这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于是,他向老爸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
李世民虽然连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但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啊!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由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当即反对:“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shā]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由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一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的尉迟恭。
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是真正的嫡亲兄弟,两人都是李渊和皇后窦氏所生。其中李建成更为年长,比李世民大了将近十岁。
而且,李建成为人宽厚,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大哥。在李渊为后来反隋起事做准备的那些年里,李建成因为年龄更长一些的缘故,很早就开始独当一面。而李世民因为年纪稍小的缘故,则是被李渊一直带在身边。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在太原举兵三万,正式起兵反隋。这一年,李建成28岁,李世民18岁。
李渊起兵之后,因为已经筹划多年,所以一路势如破竹。短短四个月之后,就从太原一路打到了长安。在这个过程当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等到李渊登基,唐朝正式建立以后,李建成因为身为嫡长子,被封为太子;而李世民虽然没有被封为太子,但也因为战功被封为诸王第一的秦王。
一直到这里,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兄弟的关系,其实都还算不错。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随着唐朝开始逐渐统一天下,情况开始出现变化。李渊身为皇帝,自然不方便外出征战。李建成身为太子,亦是如此。所以,关系够近能力也够强的李世民,就成了领兵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统兵之后,先后打败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诸多割据势力。毫不客气的说,整个唐朝北方,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战胜的敌人越多,李世民的功劳就越大,得到的加封也就越高。因为李世民起点就已经是秦王的原因,起步够高,所以几次加封之后,他的位置已经高到封无可封的地步。等他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为唐朝统一天下彻底奠定了基础的时候。这时李渊甚至发现,已有的官职似乎都已经无法表彰自己这个二儿子了。最后没办法,李渊直接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官职,叫做‘天策上将’,将这个官职授予了李世民。
但这样一来,随着李世民拿到天策上将这个职位之后,他的身份、地位、权力甚至在礼仪上,都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李建成,等于是兄弟两人拉平了!
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本就是因为其嫡长子身份的缘故。在李世民看来,他的战功远远超过李建成,为什么要李建成做太子?而且,在李世民征战过程中,身边也聚集了一大堆人才。这些人也都是心向李世民,更希望李世民将来能做皇帝。
就这样,兄弟二人开始渐行渐远,关系越来越差。
2.撕破脸皮的斗争
如果说,从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开始,兄弟二人的关系,开始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那么接下来的几年当中,两人的斗争其实还都比较温和,至少还没有撕破脸。
但是,到了武德七年这一年,随着杨文干事件的发生,兄弟二人彻底撕破脸了。
武德七年夏天,当时的李渊,因为实在看不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斗,所以以避暑为名,带李世民外出,让李建成作为太子暂时建国。本想将兄弟二人分开以后,两人能够暂时消停一下。但就在这期间,忽然有两个太子府的属官跑来,向李渊打小报告,说李建成和庆州都督杨文干阴谋蓄养士兵,打算发动政变!
政变这种事情,非同小可,李渊一听,自然要让李建成来对峙。李建成听到消息之后,马不停蹄的赶来向李渊认错。但同时,这次谋反的另一位主角杨文干,因为种种原因,竟然真的造反了!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杨都督刚刚起事不足半月,就被手底下的人给砍了,叛乱也彻底平息了。
照理来说,李建成就算没有谋反,肯定也会被李渊责怪其御下不严之罪,自此之后,减少宠信。然而事后李渊经过一番调查却发现,这件事情背后,似乎隐隐有李世民的影子,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李世民,似乎是李世民有意想要通过此事陷害李建成。
所以最终,李渊并没有太过严厉的责罚李建成,反倒是将李世民叫来,将两人一起责罚,说他们兄弟不睦才会引起这样的事情。当时的李渊或许认为,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方法,能够让两个儿子都长点记性。但恰恰相反的是,他的处理方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是让兄弟二人彻底撕破了脸!
对于李建成而言,既然弟弟都已经用这种手段陷害自己了,自然要反击。而对于李世民来说,既然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那也就不用再留手了!
所以,从杨文干事件结束后,兄弟二人彻底撕破了脸,为了除掉对方,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说,李建成曾经在某次皇家狩猎活动中,将一匹烈马送给李世民,想要让李世民在狩猎过程中,从马上摔下来摔死,可惜没有成功。再比如说,李建成借助自己和后宫嫔妃的良好关系,让那些嫔妃给李渊吹枕头风,让李渊不信任李世民。
到了后来,李建成甚至直接邀请李世民去东宫赴宴,然后在酒里下毒,想要毒死李世民,可惜还是被李世民逃过一劫。东宫方面,还曾以重金想要策反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在被尉迟恭拒绝之后,更是直接派人想要干掉尉迟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也出招甚多。不过因为后来史书为了避嫌,对此一直讳莫如深,并没有记载太多。但从一些野史当中,我们可以推断,李世民的手段,恐怕比李建成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这样,兄弟两人一口气斗了两年多的时间。两人都出招不断,但最终,却是李建成占据了上风。
没错!虽然野史或者演义小说当中,李世民好像是被逼无奈,才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但实际上,与其说是被逼无奈,倒不如说是走投无路更合适一些。正是因为李世民在这场斗争当中,完全处于下风,所以才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但凡他占据半点上风,怎么可能采取政变这种风险奇大的办法呢?
李世民之所以在这场斗争当中处于绝对的下风,倒也不是他自身手段不行。而是因为,他无法得到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
这个人,就是当时作为皇帝的李渊本人。
李渊作为皇帝,同时也是两人的父亲,其实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这件事。李渊想嘉奖自己的二儿子,但却又不想他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所以在这两年的斗争当中,李渊明面上是两不相帮,但暗地里却一直都在支持李建成。
这种支持,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不允许李世民再掌兵权,比如将李世民麾下的一些重要属官流放,比如让李建成和几个大的传统关陇世家多多亲近,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些,都是李渊支持李建成的明证。
裁判都开始拉偏架,李世民这个场上的选手,自然是累死也不可能胜利了。
就这样,到了武德九年年中的时候,在长安城内,李建成已经全面占据上风。在长安城内,李建成不但手握半数的长安城城防军权,还拥有一支人数超过两千人的太子府私军,名为长林军。朝廷上的很多中枢重臣,也都偏向于李建成。
至于李世民,手上只有不足一千的秦王府护卫。虽然这些护卫,大多是他昔日麾下精锐当中的精锐,但确实在人数上有所不足。而且,李世民的优势,是在长安以外,是在地方军队当中。但这股力量,注定不可能在长安城内帮到他。
眼见夺嫡无望的李世民,终于同意了下属们的计划,开始筹备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3.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当时正逢北方突厥率兵南下进犯。李世民本想借机重掌兵权,但却因为李建成的阻挠而失败。最终,这个指挥权落入了齐王李元吉手里。
正当李世民为此感到沮丧的时候,他却忽然收到了一个极为震惊的消息:李建成打算趁他去给李元吉送行的机会,在酒席上直接干掉他!事后就直接给李渊说,李世民是暴病而亡,同时率军控制长安,逼迫李渊让权。
前来送这个消息的,是李世民早已收买的东宫属官,消息可以说是准确无误的。
听到这个消息后,原本还心存那么一丝骨肉之情,犹豫要不要发动政变的李世民,彻底狠下心来,决定先下手为强!
你都要做掉我了?我为什么还要做你的好弟弟?
六月初三当晚,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有染。李世民当时的这个控告,到底是不是真的,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但毫无疑问,听到这样的控告之后,李渊自然是要让李建成进宫对峙的。
六月初四,李建成进宫,途径玄武门。
李建成原本以为,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是自己人,所以就放心进去了。但他却没想到,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成了李世民的人,并且配合李世民,在玄武门布下了埋伏。
等到李建成进入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带人一拥而上。李世民先是一箭射[shā]了李建成,奠定了胜局。不过,[shā]了自己亲大哥的李世民,心里也无比惊慌,连自己的马都骑不稳,从马上摔了下来。
李世民从马上摔下来以后,李元吉趁机过来,想要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然而就在此时,李世民麾下的大将尉迟恭赶到,救下了李世民。李元吉连忙逃命,想要跑去武德殿寻求李渊的庇护。然而还没等他跑到武德殿,就被追上来的尉迟恭一箭射死了。
正是因为这份救命之恩,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尉迟恭的赏赐才会远远高于其他将军,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这次政变的人相同。
就在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东宫的属军也赶来,强攻玄武门。但此时却已经是为时已晚,等到尉迟恭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过来以后,所有属军顿时作鸟兽散。
至此,李世民彻底控制住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