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40来源:历史铺
说到郭沫若,是我国近代中国十分著名的人物,包括在诗歌以及戏剧,甲骨文一些领域都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但是,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英雄难过美人关”,在诗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更是对于美人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他们相信感觉。
郭沫若的私生活也一直都受到很多人关注,在一些公开的资料中就有记载,说郭沫若的一生一共是经历过三次的婚姻,但是,最终的结局都并不是特别美好。
第一任原配妻子叫做张琼华,张琼华与郭沫若的结合完全是其父母包办婚姻的结果,在1912年,郭沫若的母亲在未得郭沫若的同意下便与张琼华定下了婚约,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其母亲称赞了张琼华一番,说此女子人品好,还读过书,适合娶回家来。
可等到郭沫若真正见到了这位张家女子时,他失望了,也许是和自己心里的理想型的相差甚远,所以郭沫若仅过了五天的新婚生活,此后便离开了家,而张琼华也是一直受到郭沫若的冷淡,其一生并没有留下子女。
而这第二任妻子,则是其所谓的“真爱”,他在日本留学之时,偶遇了这名名叫佐藤富子的女子,郭沫若被她的美丽与迷人气质迷得神魂颠倒,而在自己极强的文学素养的帮助下,这个纯情的少女很快便沦陷了。
并与一九一六年步入婚姻,而这离郭沫若的上一次“娶亲”才过去四年。佐藤富子为了这段婚姻付出了许多,甚至不惜和生养自己的双亲断绝。而这所谓的“真爱”,也在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被其抛弃。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不声不响的抛弃了佐藤富子和她的五个孩子,独自一人回到了中国。在那个敏感的时代,一个日本女人带着五个中国孩子,真的很难想象,佐藤富子是怎样撑过来的。
回国后不久,郭沫若便在于立忱的葬礼上认识了她的妹妹于立群,因为一见钟情,所以郭沫若对于立群展开了追求,两人很快就结婚了。婚后,于立群给郭沫若生下了四男二女。在与郭沫若相处的时光里,于立群也给了郭沫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两人也是是艰辛的携手共度余生,直到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
在郭沫若去世的半年之后,于立群为死去的郭沫若整理遗物之时,却发现了一早已泛黄的信件,而其中内容更是让她崩溃。
据此信中言,原来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的去世正与郭沫若有关,其实于立忱与郭沫若在日本就认识了,当时于立忱是一位在日本的记者,在与郭沫若的接触中竟产生了情愫,此时的于立忱无疑是成为了第三者,据资料记载,当时的郭沫若也对于立忱承偌过,自己要与佐藤富子离婚。
但是,当于立忱告诉郭沫若自己已经怀有了他的孩子的时候,这个曾经满口情话的男人竟然变得飘忽不定,甚至想要让其将孩子打掉。这对于于立忱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那时,未婚先孕并且被男人抛弃无异于奇耻大辱。
在这种羞愤交加之下,于立忱选择了一死了结,临终前她曾这样说道:“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shā]。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也在家中自缢身亡。XLW
郭沫若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上个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集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等于一身,他生前出版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 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正是因为这些诗篇,使得他跻身中国新诗奠基人的行列。
郭老除了文学的成就外,他在甲骨文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论成就,称他甲骨文研究“第一”也不无道理。另外,他在考古界也享有盛名。历史这东西都是过去的事情,由于离现在比较久远,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事情,所以后人记述下来的内容也并非完全真实。尤其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清人极力贬低,造成了后人的误解。作为考古学家的郭沫若曾经主持挖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终于揭开了一个王朝的秘密。
他不仅在学术上的造诣很高,其社会地位也不是常人可比。按照他生前的级别,去世后归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完全够资格的,但是,他去世后,却选择将骨灰撒向大寨的山野田间。
郭老为什么会有如此选择呢?原来,他生前与大寨结下了不解缘,所以才有死后魂归大寨的遗愿。
那还是1965年的冬天,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郭老亲率中科院的专家们,奔赴大寨参观访问,学习“取经”。郭老在当时已经是很著名的大家大人物了,但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尤其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事很 关注关心。他来到大寨后,与全国劳动模范、大寨村的当家人陈永贵一起搬石造田,参加劳动,并与大寨人结下了很深的阶级感情。
在大寨学习与劳动期间,郭老师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歌颂大寨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颂大寨》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事天下乐。
狼窝战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 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随后,郭老又乘兴写了《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诗一首,同时刊发在当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
郭老离开大寨时,大寨人依依不舍,重情重义的郭老郑重承诺:“等今后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来看看。”
哪知年事已高,身不由己的事与话也常出口,也很难免。结果这个承诺他没兑现,1978年6月12日,不幸与世长辞,显然是不能再来大寨了。郭老是个言而有信、说话算数的人,心愿只好变成了“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大地上”的临终遗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岁诞辰。这天,大寨人怀着对郭老的深情厚意,在虎头山的半坡,在松柏茂盛之处,对郭老的部分骨灰进行了隆重又简朴,还有几分当地风俗人情的安放仪式,使郭老和大寨人的那份心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实现。
如今,在大寨半山腰的苍松翠柏中,长眠着两位颇有名气,且已作古的老人——一位是大寨伟业的缔造者陈永贵;一位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说起郭沫若,在上个世纪也算是文艺界的一个熠熠发光的明星级人物,激昂的天狗吞月啦,女神啦就出自他的诗集,他这个人,大胆夸张,奔放豪迈,是一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沫若是他的笔名,本名开贞,他不仅在写作这方面很擅长,像什么历史哲学也很有建树,总之就是一个全能的狂人,而且他老人家还是学政双栖,两手抓,哪头都不错。不过他最值得称道的可不是这些,而是他的下一代一个比一个不简单。
他一生中艳遇不绝,正经的也有三个夫人,结发夫妻张琼华并没有留下什么子嗣,二夫人来自东瀛的佐藤富子,生了五个,三妻子叫于立群,有六个孩子,要说这郭大师的造人本领都快赶上古代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