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36来源:历史铺
提及考古发掘,向来是个热门话题。原因就在于,我国很多陵墓都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抢救性发掘也是一种保护。然而,我国在对被盗不多的明十三陵发掘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离奇怪事,至今都难以解释。
在明270多年历史中,其皇家陵园共有四处,分别是: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在这四座陵园中,以北京十三陵规模最大。明十三陵中有三座规制比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首次对于十三陵的公开发掘,起源于1955年10月4日一篇《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篇报告是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几位在中国文学界颇有地位的人发起的。尽管我国当时考古经验不足,但上级还是同意了发掘。
1956年5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第一个就是本来是打算先挖长陵的,但是挖掘前夕,就一直下雨,连续下了两个多月,没办法才开始挖定陵。
在挖掘定陵过程中,考古队很快就发现了一块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的石碑,金刚墙就是地宫墓墙的称呼,所以也就有了地宫具体的位置。经过一番努力后,定陵地宫正式打开。
通过考古专家的挖掘,定陵共有文物3000多件出土,更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然而,在挖掘开始,就遇到了不少奇怪的事,让人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地宫打开后,最让人关注的还是万历皇帝的棺椁,但由于人们的无知,竟然被扔到了山沟里。由于是上好的金丝楠木,棺椁被附近的居民一抢而空,离奇事情也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准备用这珍贵的楠木做一口棺材,谁知就在棺材做好后两人竟先后离世。而最离奇的是一家农民用楠木做了两个躺柜,可不久后家里的4个孩子就在躺柜内窒息死亡了。
这对夫妇伤心过后又生了4个孩子,可唯一的男孩也在高中毕业后趴在躺柜上莫名其妙死去了。因此民间传言:皇帝的东西是不可以乱碰的,没有那种享受的福分,会搭上自己的小命,这七条人命正是棺椁的诅咒。
后来,红卫兵把当时修复的万历帝后的遗骨拉出去烧毁,就在焚毁的时候,万里无云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而下,浇灭了燃烧着的万历帝后遗骨。那些参与焚烧的红卫兵,也都下场凄惨。这些怪事接二连三的发生,就连参与挖掘的人也一样不得善终:定陵主要负责人自[shā]了,负责指挥现场的飞机失事了,就连拍照的摄影师也上吊了。
所以当年发掘定陵引发的一场大劫难,为了安抚民心,有关部门立马下达了一份"停止一切对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才阻止了更多劫难的发生,随后也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政策。
明十三陵的定陵,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进行发掘的陵墓。但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保护技术,在打开不长的时间地宫内的宝物就全部被氧化了。
后有专家发出遗憾之言:“如果现在挖,或许后果能好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会更好。"但夫子以为,谁又能保证,这类离奇的事情不再发生呢?XLW
考古专家最喜欢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对于他们来说得到一件文物可以好几个晚上不睡觉,但是很多文物的上面都已经生锈了,严重的话,已经破烂不堪的。但是他们对于考古的这些知识是非常了解的。很多人比较好奇,一般在什么地方的文物是最多的呢?并且这些文物是很值钱的。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皇上的陵墓了。在古代这些人死了之后下葬是非常讲究的,虽然这些人他们的肉体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他们 在下葬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陪葬物,这也说明他们很富贵。但是现在国家对于挖帝陵这项已经被禁止了。
据说,在古代这个秦始皇的陵墓是最豪华的,几乎没有一个皇上的陵墓比他的还要繁华,实际上兵马俑就能证明他在地下的生活是有多富裕。但是秦始皇的陵墓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主要是因为国家不允许。在1955年,郭沫若带着一批人去挖定陵,但是最后的结果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郭沫若的目的就是想要将这个陵墓给打开,想要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宝物,但是他在打开之前没有做好防氧化这一措施。就在他打开陵墓的那一瞬间里面的宝物都被氧化了。简单的说,也就是这些宝物都变成了废品 。也正是因为郭沫若的这个教训,所以国家就定了这样的一个规定。
说起盗墓这项绝活,我们中国人要是自称第二,恐怕全世界没有人敢当第一。中国历史上盗墓从未停止,墓葬越久,被盗的概率越大。话说回来,毕竟我中华民族能人辈出,总有少数人的墓穴历经千年却纹丝未动,得以长眠于地下。历史上曾有位牛人,陵墓在那放着却没人敢盗。是不是很好奇他是谁?他就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国师——袁天罡。
袁天罡官拜国师,就是为李世民提供军事、政治以及星相、占卜和堪舆方面的咨询专家,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徒弟李淳风官拜太史令,其主要任务是编写史书、历法兼管国家典籍以及祭祀等等。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在民间传说中,袁天罡的神奇故事很多,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贞观六年,袁天罡再次被召入京,许多大臣闻之,蜂涌而去。
这其中,一部分人是致谢去的,因为袁先生说准了他们的前程;更多人则是去算命的,看自己何时发达。但无一例外,这些人都吃了闭门羹,袁天罡称病,拒不会客。
袁天罡不但能观星相、察地理、占吉凶,甚至都能听风知祸福,他已经活成精了,岂能感不到皇帝的猜忌之情?李世民是一代雄主、圣明之君,心胸之阔大,自古罕见,但照样不会喜欢一个神般的人物来抢他的风头。
次日,李世民在皇宫后花园接见了袁天罡,陪同的都是王公大臣,还有袁天罡的忘年交李淳风。
李世民尊袁为“先生”。而袁天罡不过是个临邛县令,受此殊遇,可谓空前绝后。要说当初,李世民也曾想重用他,可袁天罡力拒,太宗这才作罢。这次皇帝请袁天罡过来,是命他与李淳风推算大唐国运的,袁天罡自然受命。席间欢洽之时,袁天罡突然起身施礼,说要向皇上荐举一位人才。
袁天罡此话出口,旁边的宰相们便不乐意了,就是李淳风心里也一“咯噔”——这可是犯忌呀,荐才是国家大事,要走正规程序的。国朝初立,皇帝公私分明,最重章程,袁老怎么能如此唐突,要知道那边还有个魏征魏大人呢!
李世民却笑道:“好啊,袁先生所举何人,有何才能?”袁天罡介绍道:这人的长处是揣摩别人心理,一般人只要与此人对视片刻,所思所想,便瞒不了他。
李世民望望左右,特别是意味深长地看了看了魏征,笑而不言。魏征笑着反问袁天罡道:“还有此人?”“是,此人叫温不劫。微臣的意思,可让他辅助断狱破案,如此一来,可以减少些不必要的刑罚和冤案!”袁天罡回答道。魏征请求将此人带来,也好助助酒兴。李世民应允,立即有人到驿馆中将温不劫请到宫中。
君臣一见,暗自摇头。李淳风更觉袁天罡老糊涂,这个温不劫虽是个奇格之人,但命不长久,心胸狭窄,克父克友克上司,袁天罡莫不是老糊涂了?怎么推荐这个人给皇帝?魏征也不客气,把温不劫叫到眼前,笑咪咪让他猜猜自己此刻在想什么?温不劫抬头望了魏大人几眼,眼珠豁然亮了一下,急忙后退两步,躬身使礼:“小人这不是妖术,乃是天生如此!”
魏征也是一惊,想不到此人这般厉害。正在这时,一个宫女端了一盘杏干上来,突然打了个趔趄,盘中杏果洒落。温不劫有心再露一手,身影晃动,快如鬼魅,瞬间就将那些杏子接住,放回了盘子。这手功夫立即把众人镇住,李世民高声喝彩,带头鼓掌,并吩咐立即给温不劫安排工作。
但宴会之后,李世民就差人把谯国公柴绍的弟弟柴壁龙找来,命他除掉温不劫!“壁龙”是他的绰号,说明轻功高妙,神鬼难测。是啊,温不劫不但能探测别人心理活动,还武功高超,来去无踪,这样的人岂不十分危险?
罢宴之后,李淳风一直跟在袁天罡身后,既不说话也不离去。袁天罡笑笑,回头问李淳风道:“你是不是觉得我荐举温不劫很冒失?”李淳风点头,“温不劫很快就有血光之灾,皇帝也不喜欢他,袁老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袁天罡沉吟许久道:“我推算过,这个温不劫的子孙将来要得势,会盗劫唐陵。如果皇帝现在对他好一点,将来他的后人对唐朝皇帝的坟墓下手也许会轻一点。可没料到,温不劫竟然把轻功也展露出来了!事先我曾叮嘱他不要炫耀,可他不听!这下倒好……”柴壁龙刺[shā]温不劫没有成功,温不劫逃蹿江湖,隐姓埋名。
两百多年后,温不劫的后代温韬成为军阀,带着大兵,把唐朝帝王坟墓挖了遍(武则天、李治的乾陵除外),可谓惨极。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推背图》,这本神奇的著作正是出自这两位预言家的手笔。至今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的《推背图》成为很多人研究的经典名著,享誉天下。
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为了考验袁天罡和李淳风的能力,便下令让他们两个分别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陵墓。于是李淳风就来到了咸阳市乾县北部的一座山上,选好位置之后,把一枚铜钱放到上面,并用土掩埋铜钱。随后袁天罡也来到此山,他在选好的位置上插了一枚金钗,巧的是这枚金钗正好插在了那枚铜钱上,武则天对他们二人的表现非常满意。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他们的风水之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可是他们也得为自己百年之后选一处好的风水宝地,毕竟作为风水大师,首先得给自己安排一个绝佳的埋葬之地才说得过去。
这次的寻找和之前简直如出一辙,两人不约而同来到了长安县,在县东南发现了一个不错的地方,风景优美、眼界开阔,于是两人在这个地方分别选好了自己的墓穴。虽然墓穴离的比较近,但是也有一段距离,大概相隔几百米。
后来李淳风由于身体不适病倒了,与他亦师亦友的袁天罡前去看望他,正好看见脸色不佳的李淳风在推算自己的墓穴,于是开口问道:“李兄,推算的结果如何?你的墓穴百年后有何变化?”
李淳风此时脸色更加难看了,无力的摇着头叹息说:“世事难料啊,我经过无数次测算,可无奈墓穴最后都是难逃被盗的命运,可悲可叹!”袁天罡一听,这岂不是大事不妙吗,我的墓穴与你相距也就百米距离,这么说我的也要惨遭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