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时间:2024-08-25访问:44来源:历史铺

在相声中,总能听到这么一小段:此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略,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没错,正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相传,诸葛亮死去的时候要求口含七粒米,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其实,这个说法源于《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百十四回,诸葛亮借寿无果,病逝五丈原,但为了能让蜀军全身而退,便立下遗嘱,命杨义在自己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大龛(kān),让自己的尸体坐进去,并口含7粒米,脚下再点一盏明灯,军中安静如常。

按照诸葛亮的话,说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

我们都知道,古人的观星术非常发达,诸葛亮更是将观星术运用的游刃有余,他曾在荆州夜观星象,就知道庞统已经逝去了。

正如诸葛亮所说,自己是为将之人。天上有将星,如果死后口含七粒米,就有和正常人一样要吃饭的含义,可以保持将星在一段时间内不坠落,这样,司马懿便看不出诸葛亮的将星坠了,也就起到了威震的效果。

至于为什么是七粒米,则是受到了古代的神鬼观念的影响,认为七天是月亮的一个轮回,人死后七天灵魂还会回来,所以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已死的真相。

那为什么是含米呢?除了上面像正常人一样吃饭的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对人死后所含之物深有讲究,天子含玉、诸侯含珠、大夫含米,而诸葛亮正是士大夫,所以就含米了。XLW

世人皆知诸葛亮,但不一定知道刘伯温!

诸葛亮就是智囊的代表,只要一提到诸葛亮都会用智计无双,聪明盖世来形容。而刘伯温就没那么大名气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有他这个人。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也是一名治世能臣。但适才孤傲,自以为傲。

朱元璋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但刘伯温气不过,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他曾经写书说,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言外之意就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

当时民间传言,诸葛亮生前就算到自己死后,谁会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了下来,刻在石碑上,去过的人跨了朝代但全都应验了。

所以,刘伯温决定亲自去诸葛亮的墓地看看,如果真的若孔明生前所料,他便磕头拜师;如果没有,他便嘲笑诸葛矮他三尺。

刘伯温刚到墓地,一抬头便看到石碑上刻着“吾到无人到”五个大字。

正当刘伯温洋洋得意,嘲笑诸葛预言谬错,欺世骗人,命人砸了石碑转身离开的时候,却被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

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

原来碑上还刻着“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

还有一种传说是说,诸葛亮墓碑上刻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吾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有谁?”

刘伯温在死前自认不敌诸葛亮,并且在死前写下戒训,说我就是当初太狂傲,无视我的师父诸葛亮,才能倒来后面的祸害,你们要引以为戒。

其实两个身处相差甚远的朝代,怎会有那么的生仇大恨。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厚道,不能太适才孤傲,自以为傲。

天机神算刘伯温,后观五百年,他的《烧饼歌》在如今依然盛行不衰,可是他曾预言过两个人能坐拥江山,“一牛生二尾,反手掌乾坤”。

前面那句的意思就是说在牛的下面加一撇一捺,看起来就好像是两个尾巴一样,但合起来就是朱;反手就是把手给旋转过来,它就好像成了毛。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的就是姓毛的和姓朱的会坐拥天下,此话正好在朱德和毛泽东身上应验,可见刘伯温是可以预知未来,后世必出一个毛泽东,这是智者的接力。

刘伯温在一篇碑文中曾预言,在中国苦难的岁月里,必将出现这么一个圣人来拯救中国,1911年之后,中国社会哪一年平静过,动荡的日子让百姓流离失所。

这也符合刘伯温在陕西大白山那篇碑记中所述,对中国社会的大预言。但是就是不知道刘伯温有没有预言到,后世的毛泽东,他的谋略和政治才能是远超于他,毛泽东冠称自己为古今中外最为卓越的谋略家。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毛泽东可不这么认为,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人问他年轻的时候就想过自己能当主席吗?毛泽东大笑说:“我可不是刘伯温,能够推测上下500百的历史,想的只不过是匹夫有责,想要靠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改变中国现状,能做到现在这样,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毛泽东否定了刘伯温对自己的预言,他是实实在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不信这些玄乎的预言。他们两个人的相互矛盾,也见刘伯温并不是传说中的那般神奇,至少毛泽东就不信服他,他信服朱升,对刘伯温报以蔑视的态度。

推背图,传闻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两位当时着名的推背图,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由于李淳风推算的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既是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图因此得名。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预言到未来世界大同,推背图的预言,主要是对中国于治乱兴替之间的重要关键事件作出的。

推背图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直到今日它在大陆依然没能逃脱禁这书的黑名单。我们只有在港台的一些网站 得以一览它的玄妙。而今天我们从网上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因未在其查询系统中查阅到相关信息,因此并不可信。与我们看到的没有出入。

《推背图》的核心价值是易经八卦,《易经》是我国五经之首,是一部包涵了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哲学、历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古人在祈求国运大事时,一定是要等到天象地理出现奇异现象时,才会起卦推演,所谓不动不占就是这个道理。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在推算历史命运时,以唐尧登位那一年,甲辰年为标准。因为历史记载,在唐尧就位的时候有五星联珠的现象,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如此独特的天象,在那时呈现,所以用这一天作标准。

因此,《推背图》很可能是星相术和易经合成的结晶,也就是说古人依靠“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明人事”的方法来推演人间兴衰治乱,如同现代人预测日食、月食一样。

与西方大名鼎鼎的预言家诺察丹玛斯所着的《诸世纪》不同的是,推背图并没有打乱历史的顺序,而且预言的 也都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所以更有研究价值,其准确性也更高。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与《诸世纪》预言的悲观世界正好相反,他预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的其乐融融的未来世界,令人鼓舞。(看来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传说唐太宗翻看《推背图》后,大为赞赏,重赏司天监李淳风。

袁天罡因妒忌李淳风夺其功,对他怀恨在心。唐太宗死后,两人更将《推背图》图、文分家,李、袁两家成为世仇。推背图因被认为预言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

宋太祖时诏禁推背图,但民间多有藏本,禁不胜禁。太祖说:“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于是有大量的版本流传到民间。吴越地区流行用《推背图》给孩子起名。这也推动了推背图的传播。

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

“推背图”传本不一,如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出现的抄本,有67图像(六十七象与六十甲子明显对应不起来,故应为假的 )。目前,较为常见的是有金圣叹作序并加以评注字样的六十图版本,是明末清初自负其才、肆言无忌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字若采)的批注点评本。

民间广为流传的《推背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这里简称为金版;另一种是由李世瑜先生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是最为接近原貌的版本,这里简称为原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能做出对中国未来的正确预言,必然是大能者,那自然不可能使用那些半文半白、诗不押韵的词句。辨别原版,应首先根据此别辨真伪,然后在基本确认是真品的情况下,再考虑辨别原版、伪版。

毕竟,推背图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就专门使人作伪作混之。所以,先考证是否伪作是辨别推背图的前提条件。

在推背图这本书上,书的成书年代久远与否与内容真伪是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并不必然是:元朝书与清朝书相比,元朝书就是真本,清朝书就是伪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