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39来源:历史铺
“鲁至无礼,其妃当凌迟处死!这等泼东西,一日着内官召回来,凌迟了!”
一般民家,公公老头儿骂儿媳,怎么都要顾及口德,不可骂得太狠。没有像朱元璋这样做公公的,开口闭口要把媳妇凌迟了,古今中外,他应该是第一人吧!
这位鲁王妃不是别人,乃是信国公汤和之女,并不是随便一条母狗,可以碎砍了下锅的。
鲁王小两口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令老父如此发怒?
原来朱元璋据线报,鲁王俩口儿在封地兖州,经常将民间十岁、七八岁大的小孩儿留在宫中玩耍,三五日才放出来(莫非年纪不大的鲁王有虐童癖?),有的则干脆不放,擅自阉为火者(即阉人),令一境人民怨怒。
说到这,朱元璋又骂一句:“此夫妻二人,死不可逃!”
不单百姓民人之家,就是军人家的小孩,也常受害。吓得孩子们见到鲁王府的火者,都如老鼠钻地缝一样,齐刷刷藏入床下,不敢则声。
“如此教人难过!”朱元璋忍不住又骂。“这夫妻两个,死罪绝不可逃,合当凌迟信国公女。”
容我说一句,元璋兄:做公公的,岂可这样偏心?如果要怪,当先怪自己的儿子,小两口一起做下的坏事,如何只把儿媳妇来凌迟?
当然,废人、凌迟人,是朱元璋的口头禅,说惯了的,他并不真心要治儿子的罪。儿子肯定是不治的,儿媳则说不准,如秦王次妃邓氏,是勋臣邓愈之女,不也被公公吓得挂了梁?汤和之女被公公三番五次拿凌迟来吓,我想多半也是趁早自吊而亡。XLW
祖坟风水一直是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话题,许多将相王侯尤为看重,而朱元璋的祖坟,就更特殊了,并且在与陈友谅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为朱元璋把他的祖先葬到了水里......
水底古墓之谜
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 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 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 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 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寻觅陵址的曲折过程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史料记载,刚开始有人告诉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朱元璋信以为真,即“命筑万岁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临拜祭”。不料,他才只磕了一个头,万岁山竟然中间分为深涧!他不禁恼怒异常——这岂是我家祖茔,怎能经不起我一拜?于是“重罚言者”,认为这不是自己的祖茔所在。后来,朱元璋经过回忆,想起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但具体位置仍无从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他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这座古墓,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墓而得名。
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凭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后来的几百年中,有一个现象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或者没有任何人敢于说将出来,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么急切地找寻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财力来大规模营建,甚至竟然让不能随便动用的国储来当这个祖陵的总管与总监,为什么在祖陵建成后竟然没有来这里一次进行祭祀并像在句容那样磕头呢?是怕一个头磕下去又会分为深涧吗?朱元璋是不是对这个祖茔也产生什么怀疑?朱贵献的图是真的吗?朱贵说杨家墩就是祖陵所在地是得到多个族人证明的,那么这些族人呢?他是不是也是来邀宠或混个世袭之职的?唯一的与人不同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朱贵做得比较聪明比较认真比较像那么回事。但一向多疑又心机聪慧,特别是深知祖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死无葬地的朱元璋恐怕不会看不出来。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相信朱贵,还要封杨家墩为万岁山并将祖陵定在这悠悠淮水之滨呢?或许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苦闷的,因为他很清楚,那个句容的万岁山不是假的吗?但是,为了证明大明王朝是祖上“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为了蛊惑与欺骗人民,为了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有祖传“基因”的,是由上天钦定的,不是其他人想当就能当得的。于是他不得不这样将错就错。
明祖陵的传说
打开中国历史的大门,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皇帝玩弄政治传说的事列比比皆是,陈胜的夜半神示、刘邦的剑斩白蛇、刘备的白胪脱险、赵匡胤的祥龙瑞生等等。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历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续。
朱元漳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流,真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六十多岁时,流落在古泅州境内,为双沟镇一个性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印里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
这孙家岗庄后有个墩子,人称杨家墩,墩上有个凹窝。一年深秋,在这里放猪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窝内避风, 意外得知这座山背山面水,后面青山雄壮葱郁,前面洪泽湖宽广博大,其实是一块龙脉,谁死后葬在这里,谁的后世就一定有人会出皇帝。老人欲将此地占为己有,从此隐藏了这个秘密, 即使对家里人也没有透露半分, 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了儿子要把自己葬在这里。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杨家墩的地理位置,在风水学上明明不是个风水宝地,为何在传说里就成了龙脉之地了呢?朱元璋登上宝座之后,朱氏坟冢葬于龙脉的传说很快就流传了开来。先是从洪泽湖畔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像水银泻地般的遍布全国。这是一种明显的穿凿附会,朱元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传说呢?这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众兄弟从最低层打下来的,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炫耀的血统资本。历史上开千古帝业的几乎都比他这个放牛的、打扫庙院的朱和尚强。
秦始王嬴政、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哪一个不是帝王之后或名门望族,即使是汉高祖刘邦这个亭长好歹也是地方一号人物,蜀主刘备尽管以卖草鞋为生但是宣扬时总是以大汉皇室后裔自居——刘皇叔。曹操、孙权一个是官宦之后,一个是军旅世家。对于朱元璋来说,那种感觉就像被人唾弃的乞丐突然有一天发了一笔财开始身着华服,但是心理还是总觉得别人的眼光是那么怪怪的。
无奈之下,为了给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证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标榜自己血统是天之相承; 为了击溃当时旧贵世家的心理优势,改变政治方面的意识劣势,草根皇帝朱元璋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请出来进行一番神化宣扬。
当太祖将这自家神奇传说不断灌输社会各个阶层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推崇和孝敬,更为了向天下显示皇家的威严,太祖就在依稀寻到的埋有祖父的小山包前开始建造了规模宏大,尽显皇家雄壮气派的明祖陵,将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的衣冠等凡能收集到的或者认为是的遗留之物一起葬在了这里。如此一来, 皇家的威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己的血统更是让世人所推崇,社会上也就再也没有谁会乱加评论了。XLW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汉时期,殉葬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统治者发觉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渐将其废止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学家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竟然发现了众多宫女的白骨,很明显,朱元璋死时实行过秦汉时期的殉人制度。那么,这些陪葬的妃子是怎么死的呢?
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恢复了已经被废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时,这种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传开来。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后,朱元璋便命秦王的两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儿子行走于黄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根据朱元璋生前的遗嘱,朱允炆命后宫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一起陪葬。命令刚下达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乱,哭天喊地的声音不绝于耳。
由于当时场面比较混乱,许多官员趁机贪赃枉法公报私仇,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在一些官员的庇护下存活下来的有之;有些生育过的嫔妃由于得罪过某些官员而被迫殉葬的也有。史书上称这些被迫殉葬的嫔妃为“朝天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朱元璋陵墓内如此多的嫔妃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殉葬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论。有的史学家认为,这些嫔妃应当是上吊自[shā]身亡的。这种观点听起来有点荒谬,如此多的嫔妃怎么可能全部自[shā]呢?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朱允炆下达殉葬的命令之后,便派人将后宫所有符合条件的嫔妃一一列出了名单,殉葬那天,这些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被集中在一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