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朱彝尊本是一代伟大的学者,却为何无人相知?_朱彝尊的故事

时间:2024-08-25访问:4来源:历史铺

  很多人可能在提到清代词人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的大概是纳兰性德,龚自珍。但是慢慢地,作为趣说历史网小编的我也开始认识到了一些不太被人熟知的词人,这也让我了解到了其中一些词人水平虽高,但是却因为生活品性而变得默默无闻,在清代里面,让我最感到遗憾的,大概就是“三大家”之一的朱彝尊了。

  朱彝尊是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其开创了“浙西词派”,作词的风格也是风格清丽的,跟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在当时也被称之为南朱北王。

朱彝尊本是一代伟大的学者,却为何无人相知?

图源自网络

  朱彝尊的生命就要比三大家的另外两个长得多,像纳兰不过三十岁就过世了,而陈维崧终年也就五十又七,朱彝尊享年八十一,这可谓是一个老寿星了。在作词方面需要的是天赋,但是一旦活久了,你会发现在他身上的天赋就变得淡了,因此生命的意义的长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用心做一些事时,才能够显现出它的伟大。而朱彝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真正把握住了生命意义的人。

  朱彝尊是出生在崇祯二年,当时他的家里是比较穷的,而且在他十三岁的时候,老家还发生了蝗灾,没有了收成,家中的伙食自然也就断了,所以当时的人们只能依靠着别人的救助,能有一顿就一顿,朱彝尊却无视这些,继续跟着老师读书,这也说明了当时朱彝尊对于学习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朱彝尊本是一代伟大的学者,却为何无人相知?

图源自网络

  到之后,朱彝尊娶了他老师的女儿,因为其家拿不出彩礼,所以朱彝尊也算是一个倒插门的女婿了,这些史料到现在也是非常清晰的,再加上朱彝尊是一个比较喜欢将自己的事情往外面说的,他在情感方面写下了非常多的词,无论好坏,这也让朱彝尊的品行因为这一段感情而有了污点。

  朱彝尊跟陈维崧是一样的,也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才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在这一年里,朝廷举行的是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次考试算是当时清政府首次公开招纳,因此在当时明代遗民都拒绝了参加,所以当时很多的有识之士都没有去,到了最后朝廷没有办法了,就让朱彝尊参加考试了。

  朱彝尊也非常顺利通过了这次考试,次年还被授以翰林院检讨,编修《明史》。这算是非常不错的差事了,也非常受皇帝的重视,只是在这个时候朱彝尊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被贬官了。

  在当时朱彝尊为了编辑《瀛洲道古录》,所以他就利用了职务的便利,私自去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本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但还是被人弹劾,官降一级。

朱彝尊本是一代伟大的学者,却为何无人相知?

图源自网络

  也是在这之后,纳兰性德病逝了,朱彝尊就开始专注研究史学了,等到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六十三岁的朱彝尊府官又罢官,方才彻底告老还乡,过上了比较悠闲的生活。

  朱彝尊除了写词,研究史学外,他的藏书也是非常多的,大概有八万多卷了。那么作为一个这么伟大的学者兼词人,最后却变得默默无闻,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的私人感情有关系,还有就是跟《风怀诗二百韵》有关。

  朱彝尊晚年是比较喜欢收集诗作的,《风怀诗》在其中,他的友人建议他移除,但是朱彝尊却说不删,甚至说就算丧失了享孔庙的资格,也要把自己的感情流传下去,朱彝尊为了心里的那份美好,赔上了自己的一世文名,也正因为这样,朱彝尊死后变得寂寞冷清,变得无人相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