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文学家兼音乐家的姜夔,为何卖字为生?_词人姜夔怎么读

时间:2024-08-25访问:8来源:历史铺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很多人认识姜夔,是从他的这首《扬州慢》开始。这首诗出现在学生课本中,自然也奠定了它很高的文学地位。写出这首诗的姜夔自然也是大才子一个。但空有才华对于姜夔来说没啥用,他依旧只是个卖字为生的穷书生。

  今天,趣说历史网小编就带大家聊聊大才子姜夔的清贫人生。

文学家兼音乐家的姜夔,为何卖字为生?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淮左名都》、《疏影》、《暗香》等。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词风潇洒,讲究韵律,多自度腔,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自度腔指不依旧谱而自作的新曲。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他的音节文采在当时为一时之冠。同时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可以说姜夔多才多艺,但因为数次科举不中,姜夔只能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于公元1154年出生在饶州鄱阳之地,也就是现如今的江西省鄱阳,那时姜夔之父为小官员,姜夔也算得上为官宦子弟,生活清贫但还闲趣。不料姜夔还很年幼时其父便病逝,家中失去经济支助的姜夔便只能随着姐姐到其姐夫家生活,这年的姜夔方才14岁。姜夔便在汉川县山阳村生活了长达20年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他的青春时光,在这里有了他的满怀壮志,在这里留下不少文学创作。

  文学家兼音乐家的姜夔,为何卖字为生?

  姜夔是为饶州鄱阳人,后虽离开家乡,但姜夔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哪里人,曾经回到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一参加便是4次,虽均无功绩,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曾经在江淮一带游学,其中结识不少文人,对他后期创作颇有一方影响。

  姜夔学识和才华深得中文人赏识,虽没有从仕,但姜夔也是收获了很多好友,也得这些还有相助才能不受饥寒之苦。姜夔曾在湖州暂居长达10年的时光,最后举家迁至杭州,在这里度过最后岁月。

  虽一生贫苦,但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文学名著。姜夔作为南宋年间极具个人风格的词人,但除了词以外,他的诗歌在南宋时期也是最为突出的,虽然篇幅不多,但格意不输于范、陆。姜夔的诗早年间效仿黄庭坚,后来转而学习陆龟蒙,字句遂精心雕琢,但是没有刻意的痕迹,诗风清秀悠远,其中他的代表诗作《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就尽显其诗文风格。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为姜夔所作七言绝句,一共十首,诗文平易浅显,韵律华美,作者以极其平实真切的手法描述了由石湖归返时的沿途所见,勾勒出一个幽冷、清净、缥缈的境地,灵魂仿佛随着细细的流水与静静的幽香而漂离。

文学家兼音乐家的姜夔,为何卖字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