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8来源:历史铺
唐代诗歌代表着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主题,成为古典诗歌中最灿烂的明珠。盛唐诗歌除有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外,还有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交相辉映。其中盛唐边塞诗就很有特色,它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等为题材,大都抒发一种豪迈的气概。总的来说,一个时代的文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气象,盛唐边塞诗也是如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追求。
一、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盛唐时期,唐朝国力强大,疆域辽阔,虽然如此但唐朝依然面临着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的问题。此时的唐朝在历经建国以来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有足够的水平让自身在对待边疆事务的态度上日趋强硬。对于处于这个时期的文人们而言,一方面他们所处的创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受到朝廷重视边功的影响,热衷于功名,纷纷赶赴边塞从军,这成为他们施展才华抱负、求取功名的一种新出路。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们赶赴边疆的愿望决心无疑为边塞诗歌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诗人们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愿望融入到边塞诗的创作之中,为盛唐诗歌雄壮豪放的诗风做出了贡献。如: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这首诗,写出了书生从投笔从戎到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前两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写边报传来,激起了书生的爱国热情。第三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第四句说明唐军已经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围得水泄不通。五六两句开始用描写景物的方式侧面烘托战斗场景,表现出征将士的强无畏精神和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立功于边塞的心愿,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种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二、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盛唐的边塞诗因为大多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调,所以诗人们往往并不渲染行役转战和血染疆场的苦难与悲哀,而是歌颂他们坚忍不拔的昂扬斗志、豪迈乐观的献身精神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他们以国事为第一要务,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人生目标;咏叹报国从军的壮志理想,追求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如:
出塞二首·其二·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描写了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马刚装上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歌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战斗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此外,除了对战场的描写,盛唐边塞诗中还有以描写异域风光为主题的,这里顺便再补充一下。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岑参《赵将军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这些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环境,诗人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强烈的责任感抒发着英勇、自信或悲壮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