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5访问:10来源:历史铺
科举制是历朝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始创于隋朝(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达到顶峰(1905年),于清朝末年废除,总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科举考试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又有什么样的盛名呢?
一、考试流程
以顶峰时期的明清为例,考试流程共分四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规定格式为八股文,解释以《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
童试又称院试、郡试、道试,属于入学考试,参加童试的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由提学官主持,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全部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习,类似于现在的入学考试。
乡试
明清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八月的秋天举行,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秋闱”。主考官由皇帝钦点委派,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举行的会试。
会试
明清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一般在春天进行,所以又被称为“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都有资格参加,参加会试中榜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殿试也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作为主考官。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也称鼎甲,共三人,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
二、科举盛名
连中三元
如果一名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则被称为“连中三元”。自隋代至清代,连中三元的仅有十三人。
独占鳘头
进士中状元后,会有金殿传胪的仪式,新科状元在行礼时都要单独站在刻有大鳌的石板上迎榜,因此称状元为“独占鳌头”。后泛称在竞争中夺得首位。
蟾宫折桂
字面意思就是攀折月宫桂花,典故来源于晋武帝与大臣郄诜的对话,郄诜用月宫广寒殿的桂枝来形容自己是出众的人才。唐以后,蟾官折桂被用来比喻应考得进士。
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名单,一般用黄纸书写,多为皇帝点定,称皇榜、金榜、黄甲。所以,考中进士就是“金榜题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但科举制也有消极影响,如束缚了知识分子精神思想,导致畸形价值观的盛行,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场腐败,需要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