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印刷的特色发明-拓印

时间:2024-09-02访问:22来源:历史铺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两千年时 重要大事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或青铜 亦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图像者,唯用于长篇碑文最多之质材当推石料。在若干为保存权威性著述而实行之大型计划中,以自公元605年起至1096年完成,将400余万言佛经镌刻于7137件石牌或石碑一事最具规模。在此之前,自公元175年至183年,儒家七经二十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之正反两面,以此为东汉学子 学人和学官建立并保存了斯等著述之标准模板。嗣后六朝亦各有镌刻儒家经典之举,而以18世纪末之清朝总其大成。殿堂庙宇所在处之峭壁岩面,亦悉被用来镌刻巨型宗教语句。

现存最早的拓片“温泉铭”

制作拓本 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此种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