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18来源:历史铺
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萨玛节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深刻。据了解,2006年榕江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在上海文化产业年会上,萨玛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最具文化传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