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21来源:历史铺
清代《黎歧纪闻》这样论述黎族妇女纺织:复基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而围于腰间,一端以足踏圆木一条贯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木而成匹,织者匠心也。黎族染布的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从山上采剥回树皮,将树皮放在河里浸泡数天,再将表皮用竹片刮除,放入锅里煮,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即可用来织布。还有另一种的染色技术,叫做扎染,古时叫做“绞缬染”。其制作方法是:把理好的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形的木架上,然后依经线将青色或褐色棉线扎成各种图案花纹。随后从木架上取下,放入染缸着色,染后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显出色斑花纹的经线。在斑花的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这样就形成一幅精致的艺术品。1978年,我国福建崇安县武夷船棺出土的纺织品、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东晋至唐代的丝绢棉织产品、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画女供养人的衣裙上绞缬团花的花纹图案、唐代人物服饰花纹“花仕女图”都是运用这种印染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唐、宋时期黎族地区上贡的“盘斑布”、“海南青盘皮(披)单”等;宋代输入内地的“海南棋盘布”,以及宋末元初出自儋、万两州著名的“缬花黎布”也是使用这种绞缬技艺制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