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16来源:历史铺
蒙古族系的部族在这个时期经黄河临津渡进驻黄河谷地民和三川地区,由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带领的部属余部在这里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土族一部,主要生活在赵木川地区。现在民和三川赵木川土族自称祖先是蒙古人,每逢重大祭典都要往东祭酒,以示不忘其祖。当地还留有当时蒙古军驻军的遗迹,据说赵木川窑洞是蒙军格日利特指挥部所在地,在当地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只是祭祀祖先时才聚会于此。三川喇家村、鲍家村土族,原是黄南同仁迁来的藏民,过去每年正月十五,他们还穿上藏式服装,到各庄巡游,以纪念祖先。根据三川部分土族的族谱记载,在明洪武年间,曾有一批汉人从山西等地迁入三川地区,与当地土族人民长期相处,有些就融合到土族中去了。民和三川官亭土族张家、贾家的家谱称其祖先原系山西平阳人,秦家家谱称其祖先原籍山西大柳树庄人。这些汉民族主要是逃避天灾人祸,谋求生路,长期飘泊,跋涉远足西部土乡,与土族杂居,互通婚姻,逐步演变为土族。土族中还融有回族、维吾尔族的成分。民和土族地区冶土司之祖,维吾尔人薛都尔丁元初为甘肃佥事,薛都尔丁率其部(均维吾尔人)进驻今民和米拉沟一带。其中大部分融合到了回族中,有一小部分融合到了土族中。历史上多有使者、商旅或军队由临津渡进入青海境内,以官亭为首站,官亭成为丝绸南路贸易重镇,明清时期曾出现“朝贡不绝,商旅相继”的极盛场面。东晋高僧法显、北魏时比丘惠生及宗云、隋炀帝及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经西藏)。
民和境内这两条唐蕃古道阅历了两千年的沧桑,汉唐以后的元、明、清三代也一直都是经营青藏高原地区的战略干线,在人类文明和祖国统一,以及国内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三川地区土族形成发展有过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作用,特别是民和土族表现的浓厚的汉文化习俗色彩,不能不说是两条古道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军队远征,部众散亡寄生于当地,商贾穷途求存于土着也是土族的一个来源。土族形成以后,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同时其他民族也融合有土族的成份,这也是三川地区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亲善、友好相处的一个有力的根源印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受汉藏文化影响较深。民和土族则表现出比较浓厚的汉文化色彩,故藏族称其为“嘉霍尔”,意即汉化了的霍尔人。在今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中,民和土族对汉文化教育尤为重视,接受融汇汉民族优秀文明程度先于其他少数民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