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13来源:历史铺
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撒拉族的语言、主要习俗、庭院布置、历史背景和迁徙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唐代时住在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13世纪取道撒马尔罕,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循化地区,与周围汉、藏、回、蒙古等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在元代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刻”、“沙刺簇”、“撒拉儿”等。撒拉族一向富于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传统。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的由撒拉族苏四十三等领导的大规模反清起义曾震惊朝野。这次起义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者和撒拉族土司、掌教等的压迫为目标,得到包括妇女在内的撒拉族人民的广泛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两千多人。后在兰州郊外的华林山上遭到1万多名清军的围困,在经过惨烈的搏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此后的诸如太平天国、西北回族人民的反清起义,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撒拉族人民都积极响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秋,循化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循化县召开第四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过充分协商,依据各民族人口多寡和经济、文化等情况,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循化撒拉族自治区(县级)人民政府和文都、道帏两个藏族自治区(乡级)及循阳回族自治乡。1954年2月24日循化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宣告“循化撒拉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9月,根据宪法规定,改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