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访问:12来源:历史铺
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注重园艺。喜狩猎,善编织、勤劳节俭、朴素、谦谨、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历史上曾掀起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等多次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县内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因逃难和婚姻关系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崖曼、西沟、白庄、清水、孟达、草滩坝、塔撒坡等地迁入的。元代后期,世居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
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嘉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民国时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许多人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日益尖锐,在历史上撒拉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撒拉族人民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