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访问:13来源:历史铺
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围达50余里,水路陆路畅通,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城市交通枢纽。宋太宗建国后,全国历经百余年休养生息,汴梁民康物阜,迅速成为“竭五都之瑰宝,备九州之货路”(宋周邦彦《汴都赋》)的大城市。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艺术活动也随之活跃,闲散乐伎在市内有了更多卖艺谋生机会,因此在商品集散中心地区便兴起容纳商贩经营和艺人卖艺的集市贸易表演场所“瓦市”和“勾栏”。
“瓦市”也写作“瓦肆”、“瓦子”、“瓦舍”。就是市镇内商品集中的交易市场。“勾栏”,也称“游棚”、“邀棚”、“乐棚”,就是瓦市中四周围起栏杆,顶上张着避雨巨棚,专供民间艺人收费演出的场子。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梁几个瓦市中,已有勾栏50余座,几个较大的栏棚可容纳观众数千人,市民观艺十分踊跃。
南宋时,高宗在临安(今杭州)定都,勉强维持着朝廷半壁河山,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临安原来就是南方重要贸易口岸,定都后即成为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中心。据周密《武林旧事》罗列的瓦子勾栏详单可知,当时较有名气的瓦市就有23所之多,其中北瓦内的13座勾栏最负盛名。
瓦市勾栏里表演的文艺节目,品种十分庞杂,大致可分为歌曲、歌舞、说唱、戏剧、器乐、杂耍等几大类。其中最能体现宋元音乐历史发展特点的艺术门类,是说唱音乐艺术和戏曲音乐艺术。
宋代是中国说唱音乐趋于成熟并继而勃起的最早时期。虽然两汉时期已发现击鼓说书俑,唐代佛寺也有说唱变文留存,但在民间大规模地出现音乐表演比重较大、以说唱传统故事独立谋生的职业艺人,还是在宋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乐调系说唱艺术作品,也都产生在此时期。陆游诗《小舟游近村》第三首描述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情况,就是宋代说唱艺术普及城乡的客观写照。宋元时期的说唱艺术包括许多特点不同的曲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乐调系品种是“唱赚”、“鼓子词”和“诸宫调”。这些曲种所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铁骑战争故事和民间爱情传说。
“唱赚”名称的来源,据说是由“令人正堪美听,不觉已至尾声”的使人“误赚”之义得来(耐得翁《都城纪胜》)。这种说唱音乐艺术一般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称为“缠令”,由若干曲调前加引子后留尾声而成。这种结构形式在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可以找到实例,如其中的【越调上平西缠令】——【斗鹌鹑】——【青山口】——【雪里梅】——【尾】等曲子组成的套曲,就是缠令形式的曲式结构。另一种称为“缠达”,由引子加上两个轮流重复演唱的曲调而成。如《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一段由【六幺实催】——【六幺遍】——【咍咍〔hai咳〕令】——【瑞莲儿】——【咍咍令】——【瑞莲儿】——【尾】等曲子组成的套曲,就是缠达形式的曲式结构。伴奏乐器用鼓、板、笛。宋《事林广记》中的一幅《唱赚图》,描绘的就是这种说唱音乐形式(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