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与乐队是怎么配合的?
时间:2024-09-03访问:6来源:历史铺
当我们看程派的《窦娥冤》时,窦娥在监中哭诉,总要在唱那大段〔二黄慢板〕前念一句:“妈妈容禀。”那个“禀”字要拉很长的声音,其实,这是演员在暗中告诉乐队:她将要启唱,而且要唱节奏很慢的〔慢板〕,用句行话说,就是“叫板”。所以演员念完后,乐队很自然地按她念白的节奏起锣经与胡琴过门。此外,在《文昭关》中,伍员在起唱“一轮明月照窗前”的〔二黄慢板〕时,《锁麟囊》的薛湘灵在起唱〔西皮原板〕时也都是这样叫板。叫板的节奏快,锣经、胡琴过门就快,叫板的节奏慢,锣经、胡琴也要慢。如《定军山》的黄忠念:“夏侯渊,你定中老夫这拖刀之计也。”因下面要接唱快节奏的〔西皮流水板〕,所以这句叫板的念白要快一些,随之,锣经、过门也都是快节奏的。《铡美案》的包拯在看状纸时唱的〔快板〕,《盗宗卷》的张苍在看宗卷时唱的〔快板〕,因为都是用最快节奏的“望家乡”起唱,所以他们叫板的念白就更快了。除使用念白叫板外,抖水袖、拉山膀等程式动作也可以用来叫板以暗示乐队起锣鼓经并起唱,也可以控制锣经、过门的节奏。这是因为京剧的唱、念、做、打在启、承、转、合的变化过程中,乐队与演员都有一套严格而又规范、科学的法则,以达成互相配合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