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书法的源流

时间:2024-09-03访问:16来源:历史铺

前言

嚴格說來書法的蓬勃昌盛起始於紙張的發明,在此之前有簡書,也就是在木或竹片上書寫文字,數量多的再用皮革或繩索串編成冊,因受限於空間,也就很難有多面貌的藝術發展,至於更早的書法文字紀錄則脫離不了刻及鑄的範圍,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碑刻及金石璽印,而這個範圍的資料在清代晚期及民國初年被當時的書法家大量的運用,又開創出了書法更多的創作空間及可能性;這是另一個範圍,我們暫時擱下。

殷商時期

中國的文字起始年代久遠,起初可見的多為圖像符號、象形文字,如殷甲骨文或1959年出土於山東大汶河兩岸附近及甘肅等地,年代更為久遠古陶器上類似文字的圖形記號即是。再來就是殷商時代存留於青銅器物上面的金文(刻或鑄造的),這個時期的文字比較像圖畫;另外甲骨文是殷王朝最直接的紀錄史料,包括卜筮及間接紀錄的大事,文字筆意多為刀刻的趣味,也有少數是寫而未刻的。

周、戰國、秦

這個時期的文字以大篆和小篆為主,史傳大篆為周軒王太史籀所作,以石鼓文及詛楚文為代表;戰國時期各國因地域分劃,加上各國文化的不同,文字漸漸出現極大的差異,一直到秦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才又統一了文字是為小篆,小篆傳世的多為碑刻拓印的較多,小篆去大篆的繁複和怪異之處,書體更為均勻對稱整齊劃一。這些資料至清朝及民國初年因金石學大盛被眾多藝術家運用在書法及篆刻方面而呈現了豐富而有創意的各種面貌。

隸書

前面提到的各種書體絕大部份均為王室廟堂或神媒的專用工具,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字漸漸的普及到民間,為了書寫方便,書體筆畫結構變得更為簡省自由,傳起自秦朝程邈至漢朝時已成為正式的官方文字了,隸書可分為古隸和八分,秦漢初期波磔(蠶頭雁尾)不很明顯都屬古隸,反之左波右磔、蠶頭雁尾,左右分背明顯的就是八分書,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曹全碑等均為八分書的代表作。

草書

一般人都誤會草書是在楷書行書之後才發展的一種書體,其實草書起於東漢,可分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保存了隸書的波磔是隸書的草略體,今草雖然是由章草演變而來的卻不再見隸書的波磔,點化之間映帶連綿不斷,大量使用符號代表部首,每字多為一筆寫成,甚至多字一筆一氣呵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草書,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堪為學習典範;至於狂草則是更狂放的草書面貌,如懷素的自序帖近年被法國畫家用為抽象畫題材而引起注目流行的話題,可以想見其更深一層引人震撼的美學內涵。

楷書

今天大家所熟習的楷書,在漢末、三國時代已經漸漸成形了,這個時期楷書的用筆特色大多由隸書和草書演化而來,後來歷經南北朝書法家的努力創作,到了隋、唐之際楷書的發展已經完全成熟;當時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的書法作品都已臻登峰造極的境界,成為後世書家追摩的對象,而成就卻難以超越。近年流行的魏碑亦屬楷書的範圍,書家取其金石強勁的筆意結構,為書法注入另一種新的生命及創作趣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