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书谱作者是谁?

时间:2024-09-03访问:8来源:历史铺

《书谱》
一、唐代孙过庭撰并书。帖为草书,纸本墨迹。款署垂拱三年(687)写记。《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分横二丈八尺七分,凡三百七十行(中已残佚十五行)。书法二王,笔势坚劲,后半卷愈益恣肆,唐代窦息虽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评,而明代王世贞称:“美璧微瑕,故不能掩也。”历代习草者,多取为范本。此帖又是著名的书法论文,《书断》、《宣和书谱》等称之为“运笔论”。而手迹卷首题“书谱卷上”,篇末记“撰为六篇,分成二卷。”宋代以后所传,仅见三千七百余言,学者多疑有脱佚,近人朱建新考北宋以前论书者所称引,无一语出于今传本之外,而论文亦首尾完具,无以复加,故推证应为原文全篇。唯装裱今多次,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生杂议。两汉以来论书之作甚夥,而此古篇言简意赅,不蹈空疏,委曲切实,于“执、使、转、用”之际,阐述颇多精义,为代论书名作。
二、唐代徐浩所撰书法论著。《新唐书》、《宋史》称唐代徐浩有《书谱》一卷。已伏。
三、清代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所撰论著。共二十四卷,见杨宾《大瓢偶笔》。
四、清代姜宸英书法论著。程瑶田《书势·五事》中曾提及之。
孙过庭《书谱》所论述的内容甚广,诸如书法品评、技法、学习方法、创作等。在辨析古人书法时,道出了他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审美倾向。他认为:“元常专工于隶书,百(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攻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始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不及逸少,无或疑焉。”对大王的书法成就,他尊崇备至,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分规自远。“而对小王及以下地书法发展,则表示深深地忧虑:“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志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于学书方法上,他明确指出了学书三个阶段地关键所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