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论三国、两晋时期的中国山水画

时间:2024-09-03访问:7来源:历史铺

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历各代之变迁而不衰,是中国画表现的永恒主题,它在中国画艺术中的地位是其它任何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这么说,一部中国绘画史也就是一部中国的山水画史。

然而山水画的真正起源是始自东晋时期。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山水画已成为一个重要表现题材。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记载“山有面侧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再如“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上三分倨一以上”,此处,可算作以文字描绘山水画面,是一篇山水画构思的文字稿,谈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当作为山水画诞生初期的文献来看,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见顾恺之的山水画,但从现在的传本《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样子;“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从后世《洛神赋图卷》的攀本中我们也确实看到“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

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伸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的银杏树有很大差距。山石仅以线条勾勒而无皴法,虽有阴阳向背,却无“石分三面”之象。不过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成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表现在顾恺之手下已初步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时的山水画往往仍是人物活动的场景、配景,即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仍旧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

其后宗炳的《画山水序》一文是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画最重要的文稿,对后世影响极大。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真正基础。他说“圣人含道日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而仁者乐”,说明了宗炳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实现了观道的目的,山水美之为美的社会价值被发现。“余春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在对山水美景的游览中获得满足,山水画的创作是可以“卧以游之”,以便“澄怀味像”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这是宗炳对山水画的具体运作提出的要求。以山水本来的形色描绘自然美景,就是要讲究真实,同时也有了“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的近大远小原理的思想萌芽。他还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原来山水画是可以“畅神”的,“神之所畅”也,人的感觉器官在与自然美景的观照中获得了愉悦,自然之美,是一种真实的再现山水“以形

媚道”的美,山水景致,可以“应于目,会于心”,人的感官融于山水之所托,作画者和观画者的精神都表现了“澄怀味像”,起到了“观道”的作用,固而提高了山水画的社会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