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
时间:2024-09-03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中国画是把客观意象先储存在脑子里,然后再表现事物的实质,并在形象上也有所改变,做到“形神兼备”。对客观事物,中国画则是在表现共性的过程中找出特点,加以夸张。但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这就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各种思想中汲取营养,对原始客观事物加以改变,取其主,舍其次。中国画还有一个特点——白纸本身就是画,你看我画的墨竹,之所以看到这个黑的叶是因为它外边的空白,而这空白本身也是画,空白留得好就是美,所以有“计白当黑”之说。中国画的空白也就是空间,空间又与时间分不开,而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的。
中国画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画家的精神作用,画画是画家的情感在起作用。同样的题材,在这个时间画和那个时间画,就不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外在的条件不同了,其中也包括灵感问题,但灵感不是虚无的,而是人格和感情。无数储存于画家头脑中的意象受感情的触发,所画出来的既是物的形象,又是画家本身生命的体现。画家本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首先是画家本身的修养、知识,各方面的阅历以及对几千年文化的认识。而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合入画作之中。
中国绘画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不同。这种表现要通过画家对于意象的认识来完成,有些要抽象,有些要增删剪裁,大概中国绘画是比较抽象的一方面多。抽象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东西;利用形式表现内容,既表现事物的共性,又加强事物的特性。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神就是神韵,是事物特性中最突出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
中国画从唐代以后,逐渐在创作题材上形成分工的趋势。有的人专攻画山水,有的人专攻画人物,有的人专攻画花鸟虫鱼,以及其他等等。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趋势?原因很复杂,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对生活有深入体验,对客观事物有足够的熟悉、观察和理解。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很难把各种事物都体验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