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花画的发展
时间:2024-09-03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中国茶花画历千年而不衰,名家辈出,流派风格纷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古往今来的画家以茶花为题作画,表现它的千姿百态,笔情墨韵。众多茶花画长卷向我们展示了风云迭起的美的历程,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感召。
中国茶花画的发展阶段
一、唐代茶花画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茶花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一,从茶花栽培史看,三国时代至隋代,茶花已经从野生状态发展到人工栽培,成为观赏花卉;及至唐代,中国主要茶花产区的人工栽培已经普及,并出现了茶花品种的名称和重瓣茶花。这些茶花的物质财富必然要反映到文学艺术中来。其二,从社会文化看,唐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经济繁荣,物力殷阜,宫苑私园遍于各地。茶花被视作最珍贵的花木,它与牡丹花一样,成为宫廷显贵的荣耀。在寺院里,这种具有深刻宗教色彩的"曼陀罗花",受到成千上万信徒的顶礼膜拜。茶花成为盛唐文化的一个亮点。其三,从中国花鸟画的生存衍化来看,花鸟画历经南北朝的萌芽状态,到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出现一批专门的花鸟画家,其技艺亦达到精湛的水平。在这三大因素的作用和催化下,茶花题材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唐南诏名画《南诏画卷》。在这幅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由南诏画师绘就的画卷里,有两株高大的植于南诏奇王庭院圆形花坛中的山茶,画面生动精美,系典型的唐人笔法,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该画卷原藏北京故宫,现在日本)。《南诏画卷》中这两株高过屋檐开着大朵红色鲜花的古茶花树,是中国绘画中最早出现的山茶形象。
此外,在唐代的花鸟画家中,晚唐的滕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滕昌擅作花鸟草虫、蔬果,亦工书法,号称"滕书"。滕昌在居室旁栽植竹石花木,以供写生。《宣和画谱》记有滕昌茶花作品《山茶家鹩图》一幅。可以想见,画家在居室旁栽植的花木中,定然有茶花。《山茶家鹩图》当为写生之作。此传世作品后被宋徽宗藏于宫廷。滕昌的画,"笔迹轻利,傅彩鲜泽,宛有生意"。他的《山茶家鹩图》当为早期花鸟画中的茶花画代表作品。
二、五代两宋茶花画的成熟与兴盛
五代茶花画在唐人基础上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至两宋,茶花画达到了兴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画院的成立和发展。这是茶花画兴盛的物质基础之一。五代西蜀、南唐正式成立画院,称"翰林图画院",一时名画家皆归附,绘事盛极一时。至两宋,画院繁荣,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倡导下,扩充画院、兴画学,画院及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是宋代造园植树之风大盛,茶花的引种栽培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其茶花新品种之多,园艺技术水平之高,盆栽与插花艺术拓展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宋代茶花画兴盛的物质条件。
三是茶花画领域出现以黄筌为代表的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成就的画家。五代和宋前期的花鸟画家,首推黄筌。黄筌(约903~965年)为五代西蜀画家,是五代院体画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入西蜀画院为翰林待诏。黄筌承前启后,创黄筌画派。黄筌的"富丽画风",适合统治者和宫庭的需要及审美趣味。所谓"黄氏富贵",即以严谨的用笔,惟妙惟肖的形象刻画,富丽堂皇的色彩为基本特点。黄筌的茶花作品有四幅。《宣和画谱》记有三幅:《山茶鹑雀图》一幅和《山茶雪雀图》二幅,均无画迹可考。只有近代画家于非临黄筌《彩鸠山茶图》一幅尚存。摹本上有临宋徽宗题款:"彩鸠山茶,黄筌妙笔。"
黄筌在北宋虽只生活了六年,但他的画风对两宋乃至后世工笔花鸟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幼子黄居(933年~?),继承发展了"富丽画风",擅绘花竹鸟。黄筌、黄居父子的笔法,成为当时画院衡量作品成就的尺度。黄居的茶花作品有《山茶雪兔图》与《山茶雪雀图》。
两宋时期的茶花画家,院体画家(即宫廷画家)主要有北宋画家崔悫、吴元瑜,南宋画家林椿、李嵩(1166~1243年)、苏汉臣、董祥(1068~?)等,其身份均为画院待诏。林椿工画花鸟翎,重布局经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代表作有《山茶霁雪图》和《茶花鸽子图》。崔悫有《山茶图》。吴元瑜有《山茶鹩子图》。李嵩茶花代表作为《花篮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苏汉臣为人物画家,作品《冬日婴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幅以山茶为背景的人物画作。董祥茶花作品有《岁朝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院外画家(非宫廷画家)主要有北宋画家赵昌(?~1016年)、易元吉、丘庆余等。赵昌的茶花作品有折枝茶花、二色茶花,其画作"不特取其形似,直与花传神者也",称"写生赵昌",名重一时。《宣和画谱》录有其茶花作品《山茶图》、《山茶竹兔图》等十幅之多,另有《四季花卉卷·山茶》。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为赵昌山茶图作题跋二首。易元吉的茶花作品,《宣和画谱》录有《山茶孔雀图》、《山茶戏猿图》等八幅。丘庆余的茶花作品也见诸于《宣和画谱》,有《山茶花兔图》、《湖石山茶图》等五幅。
勾勒填彩的细密画风成为两宋茶花画的主要艺术倾向。两宋的茶花作品以精工的描绘,鲜妍的敷色著称。画家十分注意物象、物理的研究,对物写生成为一时风尚,章法严谨,笔墨精丽,技法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这一时期茶花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北宋的茶花画已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设色绢本)、宋代佚名的《山茶蝴蝶图》、《白茶花图》,从中足以窥见当时盛行画风的特色。剖析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院体画为主的细密画风始终占主导地位。此外,赵昌、易元吉的作品以写生为重。崔悫、吴元瑜的作品在继承黄筌的基础上别创一清淡疏秀之格。林椿虽为宋后期院体画家,却在继承北宋院体画细密的传统中,显示出敷色轻淡,灵活生动的特色。宋无款的《百花图卷·茶花》画风接近于"文人画"。宋后期的董祥、赵彦敷的茶花作品已具早期文人水墨画的特征。这些作品在主体画风之外各有特色,但是茶花作品的整体艺术倾向始终是鲜明而统一的。
五代两宋为茶花画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五代两宋时期画茶花的有院体画家、院外画家、士大夫阶层为官者,绘茶花者甚众,呈现欣欣向荣之气势。迄今发现两宋茶花画达41幅,居各个时期茶花作品数量之首。
三、元明清茶花画从多元走向高格调境界
至元、明、清代,中国茶花在多样化、艺术化方面发展异常迅速。它推动茶花绘画从多元化走向高格调境界。
1、从题画诗看元代茶花画诗画结合的文人画特征。元代文人水墨在宋人基础上得到发展,画坛盛行墨花墨禽。元代水墨花鸟画多有题款,或诗或句,与画面整体结合起来,确立了诗书画一体的中国画模式。元代茶花画的文人画风格,可以从两首题画诗中得到解读。一首是虞集题饶世英所藏钱舜举《四季花木·山茶》图题画诗,另一首是马祖常题赵中丞《折技图·山茶》。题画诗作者虞集和马祖常均为元代文学家兼学者,而山茶图作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人物。这与当时文人志士以画抒发胸中臆气、表情达意的时尚是十分相符的。以前一首题画诗析之,"万木落空山,花开深萼间。素妆风景里,不作少年颜。"诗中咏颂的对象无疑是图中山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得益彰,求得画中意境的缔造和直追人心的艺术效果。
2、明代茶花画开创了以水墨写意画为主流的新局面。明代茶花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受元代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写意茶花发展成熟并占主导地位。水墨淋漓的大写意别开生面,兼工带写的勾花点叶,工整艳丽的工笔设色,均以新的面貌和起色呈现画坛。它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写意茶花及吴门画派。林良(约1416~1480年)作为明画院花鸟画代表人物,率先成为写意画的先驱。林良长于水墨写意,有一种纵横捭阖的高超技巧。他的传世之作《山茶白羽图》虽属工整之作,但已采用水墨阔笔画树木,从画风推断,应是他早年之作。这说明惟先有极精工,才能进而放纵的画理。明代诸多画家都具有这种特征。
明中叶吴中的沈周(1427~1509年)、文徵明(1470~1559年)先后为吴门画派之首,沈周影响为著。吴门派画家擅长山水、花鸟,文学修养深厚,精于书法,绘画水平亦高。沈周、文徵明、陈淳(1483~1540年)、陆治(1496~1576年),以及师从沈周的孙克弘(1532~1611年),均有茶花作品传世。沈周画风脱胎于林良而文人气更浓,对吴派后人影响亦深。沈周的代表作有《红山茶》、《白山茶》。文徵明的代表作有《连理茶花》、《茶梅双禽》、《花卉册》(五、六)。陆治的作品为《练雀粉红茶花》。陈淳(白阳)为吴门派重要画家,修养全面,不拘师法,大胆开拓了水墨写意花卉新局面。后人将他和稍晚的徐渭(青藤)并提,称为"青藤白阳"。陈淳的茶花代表作《山茶水仙图》可谓写意茶花典范之一,用笔简略洒脱,重写意韵。得陈淳笔意的沈仕(1488~1565年)所作山水花卉,气韵充沛,风流文采,传世之作《花卉图卷》,写有山茶等十种花卉。
徐渭(1521~1593年)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水墨写意画进入成熟期。徐渭率真狂放,涉笔酣畅,水墨淋漓泼墨于纸上,不拘成法而法度在其中,成为明代文人水墨写意花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有突出成就,对后世有极深影响。徐渭的茶花作品有《花卉图卷·山茶花》、《墨花图卷·山茶花》。
第二,工笔茶花于变化中异军突起。明代的工笔茶花虽渐呈衰微,但也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画面多为巨幅通景。明院体花鸟派代表人物吕纪(1477~?),师法宋人,工整艳丽,能工能写。吕纪茶花作品《四季花鸟图·冬》、《梅茶雉雀图》均为大幅作品,气势宏伟,工写结合,笔墨流动,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工笔画特征。其侄叶双石的工笔茶花《松梅鹤雀图》也紧随其法。明代画家王维烈的《双喜图》(图录于《故宫名画梅集》)、殷宏的《早春花鸟图》均属这一路风格。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在写意画盛行之际异军突起,以缜密工细的工笔画闻名于世,形成自己独特的"古艳生冷"风格,给明代工笔花鸟画坛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其茶花代表作《岁朝清供图》,凝炼高古之线条,古拙奇特之造型,富有装饰味之高雅格调,堪称明代"工笔花鸟第一"。另,陈洪绶尚有一幅人物画《女仙图》,画中两女仙一主一仆,女仆怀抱的花瓶中插有山茶与梅。
3、清代茶花画呈现多风格、多流派的特点。清代茶花画不独承前代传统,且多有创新,风格多样,各放异彩,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呈彼消此长之势,在骨法与设色的统一中消融浸润。
首先,以流派风格论。清初最有影响的花鸟画大家恽寿平(1633~1690年)创"常州画派",取徐熙祖孙没骨法,被誉为"写生正派"。虽然也画得工细,但与宋代工笔花鸟画大异其趣,此画风在清代影响颇巨。恽寿平的茶花传世之作《山茶腊梅图》、《腊梅山茶图》、《花卉册·之五》,具有逸笔点缀、明丽秀润之恽氏特色。承恽氏画法,清宫廷画家邹一桂(1688~1772年)得其工丽,作品有《白梅山茶图》(邹一桂尚著有《小山画谱》专文论及茶花)。晚清画家居巢(1828~1904年)得其没骨法,作有《仿元人花卉小品》。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约1626~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承林良、徐渭一脉,为清代写意之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