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原始绘画

时间:2024-09-03访问:8来源:历史铺

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

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

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

条件。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

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

幕。

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

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

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

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绘颜色有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红

色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半坡类型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紫、红

两种彩色颜料锭。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红色宽带纹用宽笔绘成,而几何图案和符号则用细笔绘成。由于人们进

一步掌握了颜料、笔等绘画工具,使绘画的兴起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

色,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

半坡类型 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

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

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

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期遗址第159号墓出土的彩陶

大盆内,画着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条鱼,是用两种不同画法画成的:①为黑色影像,突出鱼的外廓形象;②用线

勾出鱼的各部分,并结合运用黑、白映衬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

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显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

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

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4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

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

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

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

人面纹也是半坡类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甘肃省正宁县宫家川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

各出土了一种在瓶腹上满绘着人面图像的葫芦形瓶。人面獠牙突露,双目眦睁,威武猛厉,表现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早期的彩陶上,还有两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奇特形象:①鱼寓于人面的复合形象。人面的嘴的两旁对

称地各衔一鱼,人嘴外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②人面寓于鱼的复合形象,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填入适合形的人面

图像。这种鱼与人面相结合的形象,人和鱼互相寄寓,又互相转借,意味着人和鱼是交融的共同体,被人格化了的

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图腾,具有氏族保护神的性质。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文化
的彩陶纹饰中,还出现了十分奇特的鱼、鸟结合的图像和鱼、鸟、人面的复合形象。武功县游凤出土的细颈彩

陶壶的腹部上,绘着鱼衔鸟的图像,经过夸张变大的鱼头中,含着一个圆睁着眼的鸟头,以此意味着鸟寓于鱼。

而宝鸡北首岭出土的一件彩陶壶上,则用均匀的粗线绘一衔鱼的短尾小鸟,鱼的形象较奇特,身有大片鳞甲,鱼

头两侧有突出的鳍状物尾小分叉,此鱼的形象与中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上的蟠龙纹大致相似。姜寨二期遗址第

467号灰坑出土的葫芦形彩陶瓶的腹部上,画着鱼和鸟、人面纹巧妙地组合成的图像。图像分上、下两组,上组

的上方有3个三角形的发髻,下方在呲牙的方形鱼头中含着人面和鸟头;下组图像是方形的鱼头中含有鸟头。在

瓶腹两侧还绘着鱼纹、鱼身纹的复合纹样。可以看出在这件彩陶瓶的组合复杂的图像中,鱼是主题形象,而鸟

头和人面是寄寓于鱼的。

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

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3省交界。庙底沟早期彩陶以自然形的鸟纹为

主,鸟纹为影像式。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盆、钵腹部绘着侧面鸟纹,长尾翘举,双翅展起,是鹊类的

形象。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庙底沟晚期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的腹部也绘着鸟含鱼的图像。画面高37厘米,宽44

厘米,占满了筒形腹部的一半,是目前彩陶上仅见的大幅画面。鸟有长喙,高脚,短尾,通体白羽,是鹳鸟的
形象。鸟嘴叼着一条大鱼,鸟眼圆睁有神。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着X状标号,可能是

象征着权威的器物。这幅画的表现技法较为丰富,白鹳用没骨法画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用黑线画出。笔

法多变,苍劲有力。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这幅鹳鸟含鱼图是原始社会绘画的杰作。

鹳鱼石斧罐纹样(河南临汝县出土)

半坡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鱼类水族图像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鸟类图像,大概都是图腾艺术的表现。在

与这两种类型文化邻近和交叉地区,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鸟相结合的图像,是半坡部族和庙底沟部族互相影响、

融合而在绘画中的反映。

石岭下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分布在甘肃省东部。石岭下类型的彩陶以鲵鱼纹具有特色。早期鲵鱼纹多为

单独纹样,形象写实,呈弯曲状,像在摆动地爬行。甘谷县王家坪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鱼图像,形态逼真,但

头部似人脸,嘴部有须,只有两足,是人格化的鲵鱼形象。这幅鲵鱼图像的细部画得较具体,脸部、爪指和身

上的网状花纹都用劲挺的细线勾勒而成,绘画技巧较前期有了明显的提高。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鲵

鱼纹,图像已趋于几何形,弯曲的身子概括成月牙状。石岭下晚期彩陶上的鲵鱼纹已几何形化,成为标志性的纹

样。

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甘谷县出土)

与石岭下类型年代大致相当的大地湾四期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罐上绘着罕见的双兽相斗图,用两组情

节连续的画面来表现双兽相斗。一组绘两只猛兽怒目对峙,尾巴耸举,正欲奋起相斗;另一组绘两只猛兽已跃起,

作格斗相扑状。这以情节连续的画面构成的双兽相斗图是中国连环画的滥觞。而大地湾仰韶晚期居址地画则是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独立的绘画作品。1982年11月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清理的第413号

房基的居住面上,发现了绘着人物和动物的画面。从该房基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同层位的放射性炭素断代,属于

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