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4-09-03访问:7来源:历史铺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画越来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使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被世界人民所认同。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有许多人用西画的鉴赏方法来品赏中国画,这是一种误导。我认为要使中国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对中国画的各种差别要有明确鉴定,才能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和表现力,才能增强人们对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热爱。

生活是一切造型艺术创作的源泉。中西方艺术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但二者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中国画画家是在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中国画尤其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但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本形象,还是以墨线为主体。用线能最迅速灵活地捕捉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和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因中国画所使用的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枯湿浓淡之变,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从艺术性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中国画非常重视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简单地讲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来比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而西画观察事物只限于对象的形、色、明、暗,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中国画却相反,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以理观景是中国画另一观察事物的法则,理就是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偶然的、暂时的、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事物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中国绘画特点是画常理之常形(本质)兼及变则。物体是常理之常形,而物体的色彩、明暗是常变之变则,是虚象;是由于光线的照射所引起。一个物体因光线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明暗。物体表面是由面构成的,本来没有线,线是我们先辈观察分析和概括提炼而成的。它不受时间、环境影响和限制,用线表现物体外轮廓之常形,因此中国画的线是理性的,用线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以理观景。它最能抓住事物形色的常理和本质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抓住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了解事物的偶然性变化,那大千世界无论如何千姿百态都能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就能正确表现事物特征的本质。因此中国画能“不似之似为真似”,虽变形而真实,能以墨代色,能计白当黑,计黑当白,能以少胜多,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所以学习欣赏中国画时,不但要用眼看,更要心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