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夏朝第一位君主是禹还是启 商朝的三个皇帝

时间:2024-09-18访问:9来源:历史铺

目录导航:

  • 夏朝第一位君主是禹还是启
  • 商朝的三个皇帝
  • 商朝以来共有多少君王和皇帝历史以来共有多少君王和皇帝
  • 大商朝一共经历多少皇上
  • 商代君王顺序
  • 夏商第一个皇帝是谁
  • 夏朝第一位君主是禹还是启

    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因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夏朝开国君主是禹。公元21世纪前后,中国古代社会以禹传位给启为标志,完成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君主制的质变过程,产生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国家形态——夏国家。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而且杀死了伯益。而伯益本来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传位的对象,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商朝的三个皇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朝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即立。小辛死后,传帝小乙。小乙死后,即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汤(即成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外丙,商代天子,名胜。商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王,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

    帝辛(辛、纣,约公元前1105年-约公元前1046年),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史称纣王、商纣王。他在位期间,经略东南,征讨东夷,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后期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商朝以来共有多少君王和皇帝历史以来共有多少君王和皇帝

    商朝以内共有30个君王和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其中病死的28王,国亡后自焚而死的1王,可能是战死的1王,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大商朝一共经历多少皇上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所以有31个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所以有31个王

    商代君王顺序

    商朝皇帝顺序:

    商汤(商朝第一个帝王,黄帝后裔,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故名商族,汤为商族首领,在位30年,公元前1617-前1588年)

    太丁(本应商朝第二位帝王,汤之子,未继位即死)

    外丙(商朝第二位帝王,汤次子,太丁之弟)

    仲壬(商朝第三位帝王,汤之子,外丙之弟)

    太甲(商朝第四位帝王,汤之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仲壬之侄儿)

    沃丁(商朝第五位帝王,太甲之子,太丁之孙)

    大庚(商朝第六位帝王,沃丁之弟,太甲之子。在位25年,公元前1529-前1505年)

    小甲(商朝第七位帝王,太庚之子)

    雍己(商朝第八位帝王,小甲之弟,在位12年,公元前1487-前1476,商朝开始衰落)

    太戊(商朝第九位帝王,雍己之弟,汤五世孙)

    仲丁(商朝第十位帝王,太戊之子)

    外壬(商朝第十一位帝王,仲丁之弟)

    河亶甲(商朝第十二位帝王,外壬之弟)

    祖乙(商朝第十三位帝王,河亶甲之子)

    祖辛(商朝第十四位帝王,祖乙之子,在位16年,公元前1369-前1356年)

    沃甲(商朝第十五位帝王,祖辛之弟)

    祖丁(商朝第十六位帝王,祖辛之子)

    南庚(商朝第十七位帝王,祖丁之堂弟,沃甲之子)

    阳甲(商朝第十九位帝王,祖丁之子)

    盘庚(商朝第二十位帝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很有作为)

    小乙(商朝第二十一为帝王,盘庚之弟)

    武丁(商朝第二十二位帝王,小乙之子)

    祖庚(商朝第二十三位帝王,武丁次子)

    祖甲(商朝第二十四位帝王,武丁三子)

    廪辛(商朝第二十五位帝王,祖甲之子)

    康丁(商朝第二十六位帝王,廪辛之弟)

    武乙(商朝第二十七位帝王,康丁之子)

    太丁(商朝第二十八位帝王,武乙之子)

    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位帝王,太丁之子)

    帝辛(商纣王,商朝第三十位帝王,帝乙之子,在位52年,公元前1105-前1046年)

    你好,商代的君王顺序如下:

    1. 太甲

    2. 仲康

    3. 相

    4. 大发

    5. 小发

    6. 汤

    7. 晋

    8. 武丁

    9. 太康

    10. 仲虺

    11. 太戊

    12. 太丁

    13. 内丁

    14. 历世祖

    15. 祖丁

    16. 祖己

    17. 祖乙

    18. 祖辛

    19. 祖丙

    20. 祖甲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历时约500年。在这500年里,共出现了30多位君王,其中商汤、太甲、武丁和纣王是最为著名的几位。

    商汤是商朝的创立者,他在西伯夷、叔齐等人的帮助下,推翻了尧舜时代的夏朝,建立了商朝。

    太甲是商朝第二位君王,他的治国之道以仁政、勤政、爱民为主,被后世尊为“仁君”。

    武丁则是商朝的盛世君王,他开创了商朝的黄金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对商朝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军事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王,却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暴君,使商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最终被周朝的周武王推翻,标志着商朝的灭亡。

    夏商第一个皇帝是谁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约公元前259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