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国在古代史上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当然了,当时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代有名的国军,他是第一位自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同时,在秦始皇在位期间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蜀汉和曹魏两方势力的刻画更加深刻一些,相比之下东吴就显得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是能让曹操都感慨的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东吴绝对是不容
人生两大苦,想要却不得,拥有却失去。纵观华夏整个历史,多少人得到又失去,想要又不得呢。在三国中,多少绝世武将和传奇谋士效忠各自的明主,让其实他君主眼红不已,这些名将因为各自心
说到天问剑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把武器是真的厉害,很有特色的,但是大家也许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天问剑好像又叫君主剑,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
在我们现在看来,剑就是一种武器,但其实在历史上,最开始的时候,剑并非是用作武器的,而是一种类似于礼器、装饰用的器物,后来才慢慢上了战场,具有了武器的属性。而在剑当中,一直流传着
有个跟“债”字有关的成语,叫“债台高筑”,这就是战国时候的事事情发生在东周最后一个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还顶个“周天子”的虚名,实际上是个小国的国君,忽然被六国诸侯说动了,拼凑了5000多兵马,和诸侯联合去打秦国可是他太穷,连这5000
姬延,东周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君主,史称“周赧王”。周赧王姬延在位的时期,其实周王朝已经接近衰亡之态了。姬延手下有几十座城池,人口共计三万多,被分为了“东周”和“西周”两国,姬延当时所在的王城就是“西周”。当时,秦国已经变得强大,逐渐攻占了韩、
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周襄王去世后,其子姬壬臣继
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在镐京去世,谥号康王,葬于毕原。死后其子姬瑕继承王位。继承王位周成王在位时,将姬钊立为太子。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令召公奭和毕公
武王姬发(?-前1043年),周的创建者。在位1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文王姬昌次子。于公元前1046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受政周公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
虽然周朝实行分封制,各地有许多诸侯国,但只有周天子才是天下之主!按理说天子富有四海,应该是天下最有钱的人,可是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却沦为笑柄。周赧王在位时间很长,有五十九年的时间,可是他却负债于民,为躲避讨债,他居然逃到宫内的高台上,留
后来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吸取了父亲周厉王失败的经验,为了消除周厉王暴政的影响,周宣王决定攘外安内。政治上,任用了一班贤臣辅佐自己处理正事,远离小人,改革政治,开放山林是肯定的,使得当时国家的政治得以很快恢复;对外用兵上,由于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滥杀无辜大臣,例子:杀比干而观其心,炮烙之刑...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
雍正认为毫无定见,天下无可办之事,这是对做事不果断者的批评。处理事情果断,不以偏见看人,这是他的处世准則。 雍正性格刚毅,他对一件事情的利弊,一旦有所把握,就作出裁决,力求达到目的。 雍正五年(1727),雍正朱批指出浙闽总督高其倬办事优柔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宫廷教育,明代又多有小皇帝,对少年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代贤明君主,然而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中,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又往往失效,张居正对少年天子教育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一例。
哦,我的天,秦国简直就是雄主泛滥的节奏。人们也有一种错觉,仿佛秦国的历史始于秦孝公而终于秦二世,仿佛秦孝公之前的历史是遥远的上古。但翻开史书,你会惊讶于秦人创业之艰难,品味历史,你会明白,原来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历史并不是那么乏善可陈。在秦国
第二个时期:不温不火到试图强国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第10位国君秦康公到第24位国君秦献公在位时期。第三个时期:变法图强到始终强盛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第25位国君秦孝公到第30位国君秦庄襄王在位时期。一、秦穆公死后到秦孝公之前的传承谱系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