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5访问:13来源:历史铺
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论语》中有一则关于税赋讨论的记载。鲁哀公[注: 人物名称 鲁哀公 人物介绍 即姬将,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7年。]认为,解决收成不好、用度不足的财政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加税,而孔子的学生有若却给出了一份儒家的解决方案:降低税赋,回归周制。有若的理由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很显然,有若的税赋主张是德治主义的,从中大致可见儒家思想[注: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但并非指宗教,或以其为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强烈的现实指向和浓郁的民生关怀。
儒家立场:薄赋敛和什一而税
周代的税赋采用的是“彻”法,民得其九,公取其一,即所谓的什一而税。这样既保证了府库充实,又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鲁国自“初税亩”后,在什一而税的基础上,又逐亩什取其一,租税实际上已经增加了一倍。按照儒家的观点,鲁哀公的税赋政策已经偏离了周道,如果仍觉得“吾犹不足”,还要加赋的话,则无疑是苛政。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税率,但从《左传》和《论语》的记载中可见孔子在税赋问题上的儒家立场。春秋末期[注: 基本介绍 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指这个时代的后期. 相关条目 历史 时代-chunqiumoqi],鲁国大夫[注: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季氏富可敌国,但仍然想要在原来丘赋(一丘出马一匹、牛三头的军赋[注: 本词条中军赋有2个意思,一个是歌颂解放军的赋文,另一个是古代天子向臣属征发的兵役与军用品。-junfu])的基础上,再另收田赋,这无疑是用重赋对百姓进行盘剥。季氏派孔子的学生冉求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以沉默来表达对季氏的不满。在冉求的一再要求下,孔子给出了一个指导性的原则:“敛从其薄。”即要降低税赋,减轻百姓的负担。孔子认为弟子冉求为季氏宰,自然与季氏的聚敛难脱干系,认为冉求“非吾徒也”,并让学生们“鸣鼓而攻之”。之后的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敛从其薄”的主张。孟子提出“薄税敛”,主张“去关市之征”,免除商业税,并用同养公田的方法来缴纳土地税[注: 地税是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