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15访问:3来源:历史铺
5月的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已有夏天的味道,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第27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更是热火朝天。在短短4天时间里,200多家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消费者。
因为孩子学书法,北京的朱先生特意到这里来买宣纸。“孩子的书法老[注: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师说了,练毛笔字必须用宣纸。”他说。但是,前来参会的温州曙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经理李黎光,却在劝说人们习书作画不妨“放弃”宣纸。
李黎光介绍,今天所说的宣纸,其实是明代宣德年间才兴起的一种用青檀树皮和稻草(所谓“棉料”)相掺制成的纸,用这种纸的传世书画作品,最早见于明代的沈周。在此之前,中国书画的正统用纸都是纯树皮纸。古人植桑养蚕,因此用桑树皮制成的纸又称“茧纸”,在出土文物中,唐代文书就有用桑皮纸的。用楮树皮制的纸在唐宋都很流行,《兰亭序》的传世摹本就用的是楮皮纸。藤树皮制的纸在唐代已被列为“纸之妙者”,唐人李肇《翰林志》记载,当时皇帝的诏书只用白藤纸。
李黎光认为,经过吴昌硕、齐白石[注: 白石 (1927~),本名周德恒。河北乐亭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艺术大家,用宣纸创作书画的特性被挖掘将尽,无论是继承明代以前的古法,还是当代艺术创新,都应该改变目前中国书画创作“千人一纸”的局面。画家李可染说:“无好纸绝无好画”,在纯树皮纸制造工艺发掘传承的背后,正是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毛笔的制造上。收藏家李绪杰多年来一直收藏碑帖拓片与文房用具。他见过最细的笔,笔头只有三根鼠须,“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毛笔怎么用。”他说。不久前,李绪杰收藏了一幅《燕台走马图》,图中所绘一段十几厘米的桥上,行人穿梭,不但神态各异,连坐[注: 连坐 正文 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连坐起源甚早。传说夏启有一条军令:“予则孥戮汝”(《尚书·甘誓》)。]骑“是驴是马”都清晰可辨。“画出这样的效果,恐怕就需要很细的毛笔了。”李绪杰介绍,尽管现在毛笔的产量很大,但种类反而不如以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