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8访问:36来源:历史铺
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朝和长城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七雄之中,秦军的战斗力最强。
张仪曾提到秦国军队的构成:“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汉书》比较了齐、魏、秦三国的士兵战斗力:“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巨敌坚,则焕然离矣。是亡国之兵也。
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之以赏庆,道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有数,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
但是,强大的军队也有短板,中原地区缺马,骑兵数量和匈奴比不了。而且边境太长,若随处堵防,你来他走,势必力不从心,疲于奔命。
又据史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拥有强大军队的秦国,为什么还要修筑长城?这是因为边境线太长,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强,处处可议长驱直入,防不胜防。在险峻的山岭处利用长城的亭障烽堡和沟壕,达到阻滞匈奴骑兵的作用。骑兵到了城墙处,就得下马,不经过战斗就别想逾关而过,兵力少了攻不动,而秦国要的就是匈奴骑兵集中在一处,顿兵于城墙之下,好调动机动兵力给予打击。
从军事上说,长城的防御体系是古代兵家智慧的集成。长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建有一个突出于墙外侧的墙台,称为马面。墙台其凸出于墙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敌军来犯,守兵可凭借墙台实施侧射,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侧防工事。
敌人登上城墙,要沿城墙进攻战台,为了保护战台,还在战台附近的城墙上,构筑有高约2至3米的障墙,在内侧留有仅容单人通过的缺口。障墙上设有射孔,守兵可据以射击。长城的战台都建在制高点上,与战台相连的墙道,坡度都特别大,障墙之间,视野不受隔挡,只要守军战斗意志坚强,敌人要想攻下战台,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长城在主城墙前面40一50米处,有的地方还修有几道战墙。目的是迫使敌人提前展开,割裂其战斗队形,使敌人不能轻易接近主城墙,在登城前就遭到杀伤。
长城还有保护屯田的作用。汉宣帝时,名将赵充国在河西走廊防守匈奴、羌人,他向宣帝上书,在报告长城的防守作用时说: “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 ”
因为有了长城做屏障,赵充国才能大力屯田,做到“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校联不绝,便兵弩,饰斗具,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长城的防御作用非常明显,使数十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