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战国韩国,战国指的是什么意思,韩氏家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时间:2024-06-30访问:15来源:历史铺

  战国韩国,“战国”一词是战国时期使用的,但最早并不是指战国这个历史时期,(就像《春秋》最早也不是指春秋时期一样),而是指那些年复一年搞吞并战争的国家(国)的代名词。比如《尉缭子兵教下篇》:“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正式列为诸侯,韩国立。开国君主是晋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阳翟。

战国韩国

  韩国初立之时在三家分晋之处,瓜分了上党高地的大部分城邑,因为上党高地的枢纽作用,对魏赵两国同样重要,韩独占上党高地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以赵反对最为强烈,因此上党高地也被列为“韩赵争夺区”。后来,长平之战是韩把整个上党让全数送给赵国。事实上,韩赵其实都是四战之地,上党更被称为天下之脊,有居高临下之势。

  当时,韩厥尚只是晋的一个普通大臣,只有一点实权,几块封地和爵位不高的头衔。与当时掌握军权的赵氏(赵盾、赵朔)、重臣魏氏之权势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语。韩厥尚在朝野中声望甚佳,当时晋权臣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而嫁祸赵盾,剪灭赵氏的重大事变。在这一重大事件中,韩厥仗义执言,先是声辩是赵盾无辜,后是保护赵盾遗孤,再是确保赵氏后裔赵武重新得封,成为举世闻名的忠臣。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氏复出,屠岸氏灭亡,韩厥擢升晋国六卿之一。

战国韩国

  韩厥死了,而韩氏已经发扬光大。即使后人能力不足,公卿位置还是牢牢在握。特别是,韩氏和赵氏世代友好,赵韩联盟牢固如初。这两家在晋国一直有很大的发言权

  晋国公卿内部纷争,赵魏韩一直同进同退,一起打败了智氏,并控制了晋国朝政。三家把晋国公族的土地分了一分,这就是三家分晋。

  第二个枢纽期,是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期。

战国韩国

  韩建国后屡战屡胜,最大的成就是吞并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并迁都郑城,取名新郑。三晋相邻,魏国袭击赵和韩,三晋冲突骤然加剧。此时,韩已经积贫积弱,在位的韩昭侯在申不害协助下开始了变法。申不害重视帝王权术,不善于法治,导致战国初期韩国法治混乱,韩国学习魏国变法,但并未停止。申不害又变法,于是新旧法重叠,法治更加混乱。韩国的发展完全靠韩昭侯的个人权术和政治素质,韩昭侯死了也没有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