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赵祯皇帝简介,赵祯为何谥号为“仁宗”

时间:2024-06-30访问:12来源:历史铺

  赵祯皇帝简介,可见于《宋史》宋仁宗,原名赵受益,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赵恒六子,和他的母亲母为李宸妃。早历封和盛王,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第二年(1018年),他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十三岁的赵祯即位。登基之初,章献明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直到明道二年赵祯才开始亲政。

  赵祯为君宽仁,包拯在赵祯主政期间,担任御史和谏官。他性格刚直,曾多次向赵祯进谏,有时候情绪激动口水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然而,仁宗也只是用袖子擦了擦脸,点头称是,没有责怪的意思。有一次,这个铁面无私的包公想撤下张尧佐,理由是他实在平庸,德不配位。但张尧佐是仁宗最宠爱的妃子的叔叔,仁宗有点尴尬,张尧佐如今的职位是自己的妃子求来的,仁宗权衡了下,想了个折中的主意,撤掉张尧佐,改为节度使。包拯仍然不不同意,言辞要更加激烈。且率领了七大名臣和仁宗理论。仁宗大怒道:“张尧佐担任的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在七人中的唐杰毫不客气地回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最终,张尧佐没能担任我们的特使。

  仁宗回到后宫后生气的对张贵妃说:“你只知道向朕要宣徽使一职,你知道现在的包拯是御史吗?”曾经在仁宗当政期间,不仅有包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主张文章要写在明道,要实用的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仁宗“庆历新政”主导者范仲淹,他主持的社会改革在王安石变法中起了主导作用。

  柳永此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通过了科举后。在仁宗看来,他其实不适合当官,所以他最好写歌词,被划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所以柳永反驳说,他是“奉旨作词”。

  清道光三年(1043年),赵祯任命参政议政的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企图阻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三冗”现象,但改革因遭到巨大反对而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在福宁殿崩, 东京去世,享年54岁。在《岳阳楼记》赞道:“《宋史》曰:‘为人君,止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