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三国时期,司马懿成为魏国实际上的掌权人物。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入仕, 曹魏时期,封司马炎为北平亭侯。之后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司马一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不过西晋的建立者却并非司马昭,而是他的儿子司马炎。
咸熙元年,司马昭立司马炎为太子,司马昭其实更加看好司马炎他的弟弟司马攸,其人“清和平允”、“性至孝”,他的名声可比司马炎高多了,不过司马昭的属臣裴秀认为司马炎的有“异相”,成了司马炎一党。除此之外,司马炎还拉拢了杨欢、山涛、贾充、何曾、裴秀等人,为他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一次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裴秀等人都极力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于是,咸熙元年(265年)十月,司马炎被立为世子。
咸熙二年五月,魏帝曹奂加封司马懿为为晋王,并任命晋王世子为太子。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国名为晋,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
司马炎也未辜负裴秀等人的期望,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向郡国颁下五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在内:武帝建立了三省制度,并创立了独特的门阀氏族制度,且颁布法律,依法治国。在外,武帝评定秦凉,出兵东吴,使得西晋成为国土统一的国家。
不过如此精明的司马炎为何要沿袭汉朝的分封制,而且还变本加厉。其实西晋的司马氏政权是在士族官僚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西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世家大族大族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
因此,新中国建立后西晋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建立在保护士族利益、巩固自身专制统治的前提下。比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荫亲制”则是保证士族的经济利益,为士族制定这些优待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然而,晋武帝和司马炎本人都意识到,作为特权阶级,士族强大的阶级力量肯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巩固其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张和扩张,将对司马氏政权构成潜在威胁。晋武帝本人通过“禅宗一代”获得了王位,自然意识到阶级力量过于强大的危机。
所以他不得不开始分封同姓王,扩大宗室的权力,设置王国置兵的制度,来平衡士族,这种方法注定走不远,会造成朝廷内小外大的局面。也是由此,导致了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