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27来源:历史铺
苏辙简介,苏澈生于1039年,当时苏洵31岁,苏轼4岁。1057年,苏辙和他的父兄入京,参加礼部考试,他们两人兄弟二人同时登榜,轰动一时。同年4月,由于母亲去世,苏辙回到了四川。1061年,苏辙参加殿试考试,被派往往商州。苏辙因为要供养在京的父亲而留在京。1066年,苏洵病逝,苏辙和苏轼相继入京为官。
苏辙所处的宋代,古代知识分子颇受青睐,因为宋代的朝文明是汉族文明的鼎盛时期。从赵匡胤开始的宋朝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因此,像苏辙这样的学者能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为留名后世。一般认为,苏辙性格比较内向,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样锋芒毕露,所以苏辙可以做到右丞相的高位,但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苏辙,和苏辙也是一个言辞激烈的人。22岁的苏辙,因抨击宋仁宗缺乏进取心而遭到弹劾。苏辙的话在任何一代都有被处死的危险,不过宋仁宗没有责怪他。此外,苏辙敢于对历史上那些有争议的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时代特征。
而苏澈兄长苏轼最初很受神宗的赞赏,官也比苏澈要大得多,但因驳斥王安石新法,造成了自己孤立无援的无奈局面。在熙宁四年,苏轼被轼接到通知,出任杭州通判,而苏辙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同样反对王安石《青苗法》,他被贬到河南做小官。
苏澈的极限救兄的操作是在在“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押送入京,苏轼的同学帮助苏轼的一家老小投奔苏辙,苏辙听说了这件事。不断努力营救的老哥,他不仅上书陈言,还要求用他的官职为老哥赎罪。最终,在张方平,范镇和司马光的帮助下,被囚禁狱中130天的苏轼被释放出狱,乌台诗案牵涉到许多人。一些为苏轼说情的人被处以罚金,苏辙被降职筠州盐税和酒税,五年内不得晋升。苏轼被送往黄州
所以苏澈的政治观点与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5月,苏辙生病,并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苏辙于元佑元年(1086年)赴京司任职,并担任右司谏。当时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可见他同样没有被磨平棱角。
苏辙和兄长苏轼一样,也面临过弹尽粮绝的情况。但是两人总是互相支持的。苏辙和苏轼的进退和做官之理都是一样的。患难之交,感情更深,没有怨恨,这在古今尤其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