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9来源:历史铺
高濂、周朝俊和孙钟龄以前,在当时文坛上较为活跃的剧作家有汪廷讷、梅鼎祚、徐复祚、陈与郊和王衡等。其中以徐复祚的创作成就为最大。
汪廷讷和梅鼎祚都是汤显祖的朋友。汪廷讷写的传奇和杂剧共十九种,他的有名作品是喜剧《狮吼记》,描写嫉妒成性的妇女丑态。梅鼎祚(1549-1615) 只写了三个剧本,其中《玉合记》是本诸唐代传奇小说《柳氏传》改编的,一向被认为是自《香囊记》以来的骈俪派的代表作,剧中人物无论男俣女婢,莫不骈四俪六,出口成章。徐复祚批评为:“退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
徐复祚(1560-1630以后)是苏州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传奇有《红梨记》等三种,杂剧有《一文钱》等两种。《红梨记》描写赵汝州和谢素秋的爱情故事。前半部写赵、谢相互慕名,以诗订交,但因奸人阻挠和遭受兵乱,一直未能见面。相思之情和忧国之念,写来颇为动人。后半部对赵汝州的性格写得有些浮滑,损害了剧本的歌颂坚贞爱情的主题。《红梨记》在情节结构上颇有特色;第二出中男女主角就以诗定情,但到第十九出两人才第一次当面谈话,而这时谢素秋又隐瞒了自己的本来身分。直到第二十九出(全剧共三十出),才真相大白。这里显出作者安排情节的苦心,它使剧本更富有戏剧性。《红梨记》的语言很精炼,曲辞也有很多写得很优美。它极得同时代人、《元曲选》的编者臧懋循的激赏。
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共六折,刻画守财奴卢至的悭吝性格相当深刻,对于剥削者的本质有所揭露,惟结以释迦点化,终成正果,未免削弱了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这个时期的剧作家中,以创作杂剧见长的有陈与郊和王衡。
陈与郊(1545 -1612)作杂剧五种,其中《昭君出塞》和《文姬入盛》都是一折的短剧,描写人物心理颇见贴切,是这时期寂寥的杂剧创作中的较好作品。
王衡(1560-1609)写了四个杂剧,今存三种。《郁轮袍》写王维应试但凭学识,不为王侯势焰所屈的故事。描绘世态,意有所向。《真傀儡》写杜衍致仕之后,策蹇村游,观傀儡戏于市井闻,受人废辱而无忤。后来敕使宣召,杜衍以无朝服,竟假傀儡衣冠受命。对统治阶极的讽刺是很明显的。
陈与郊、王衡的杂剧虽然都有一定成就,但并不能挽回这种戏剧样式的冷寂的创作局面。这种局面到了明末都未能改变,那时在剧坛上流行的主要戏剧样式还是传奇,作家则大都是“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传人。
上一篇:送贺宾客归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