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曹操陵墓,曹操为何会提倡“薄葬”,曹操陵究竟在哪

时间:2024-06-30访问:9来源:历史铺

  曹操陵墓,陈寿《三国志》,称赞曹操是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汉赋”、“奸雄”。以《三国演义》为原型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使他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

  在晚年,曹操为自己安排后事。《三国志》年,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即在西门豹祠西边的荒地上为他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陵墓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用堆高墓,也不能立任何标志。《三国志》还讲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

曹操陵

  二月,他被安葬在高陵,高陵大概指的是已经建成的西门豹子庙以西的寿陵。

  说起来,曹操为何要下这一道命令,其实在三国争霸的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还很小。有时候,被打下的城市往往还没来得及歇脚就被另一波势力所占据。地盘“朝秦暮楚”不是什么新鲜事,结果,打下的城市经常被其他洗劫一空。

  曹操初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便把目光投向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业。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过文景之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使得当时的土葬蔚然成风。这就为曹操盗墓掘墓提供了条件。专门从事盗墓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此类官职在曹操军队应运而生。

曹操军队

  按常理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行当,但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时在袁绍手下,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段文字已成为古今中外的名篇。据说犯了头风病的曹操,看到后出了一身冷汗,头马上就不疼了。

  也可能是盗墓多了,曹操才会意识到厚葬容易吸引盗墓贼这个道理。由此,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薄葬”的统治者。

  传说他下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都打开了,72口棺材从东南西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里被抬了出来。从此,曹操墓的永恒之谜被悬而未决。72座疑似墓葬中,哪座是真的?千百年来,盗墓贼不计其数,却没有人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曹操陵

  然而,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确定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陵,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