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劳财伤民吗?

时间:2024-06-30访问:8来源:历史铺

  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关于秦始皇修长城是否有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例如,著名的皇帝康熙认为长城劳民伤财,没有用处。但其实不是秦始皇眼光不好,而是后人讲“长城无用论”有点眼高手低。

秦始皇修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进行了两次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命令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逐匈奴,二是建立长城。那么秦始皇修长城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什么目的呢?

  1.化短为长,巩固边防:六国统一后的秦始皇和秦军,在中原早已威风凛凛,基本没有对手,对匈奴的态度并不害怕战争。以秦国的实力,可以一举彻底打败匈奴,但是打败匈奴并不是征服匈奴,占领匈奴,也改变不了匈奴以水草为生,飘忽无定的习惯。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根据匈奴的作战特点,秦始皇在秦、赵、燕三三国旧址的基础上对进行了修复。万里长城可以作为屏障,最大限度地限制匈奴骑兵的活动,积极防御。万里长城有自己的预警和作战系统。通常在匈奴接近边境之前,就有一支优势部队在主要战略的主攻方向,因此,在整个秦王朝时期匈奴一直不敢出兵,这与万里长城的建设密切相关。

秦始皇修长城

  2.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大败匈奴,留名青史。分析其成就,一方面是秦军的实力和作战指挥,另一方面也与他认真按照秦始皇指示建设长城有关。如果秦和匈奴之间的边界没有长城的保护,无论秦军多么强大,它都会陷入分兵防守的境地。即使能取得小的战果,也不能以集中的优势兵力实施战略进攻。

  秦始皇蒙恬修建长城后,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匈奴的小规模活动,确保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能够从集中调动数十万军队对匈奴发动战略进攻,并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收复了河南和阴山,沉重打击了匈奴。

  战败后,由于长城的掩护,匈奴被迫撤退到阴山北部。蒙恬借机巩固成果,不仅连接了旧长城,还开始了长城的第二次大修,最终成为“万里长城”。由此可见,秦始皇大修长城不仅是战略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进攻和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秦始皇修长城

  3.建设边疆,加强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万里长城不是简单的夯土和砖石墙。个别郡在长城的保护下,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发展,长城沿岸地区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地区。

  在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秦始皇修长城让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之间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和融合。换句话说,中华文明是由农民和游牧民族创造的,而秦始皇的长城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