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7来源:历史铺
杜甫草堂是杜甫所建,当年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举家从陇右入蜀,后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建了一座茅屋。第二年春,茅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
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相对稳定,诗歌创作十分丰富,留下了百首诗歌,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千古绝唱,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的亲身经历使他想起了家国多难。他一夜未眠,深有感触,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杜甫杜甫经常写诗写景,来冲淡心中的郁结,诗朴实自然,给人宁静岁月的意味。《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属于流水对,形容春雨无声无息到来的样子,滋润万物。雨的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毛毛雨,能充分滋润万物,潜入黑夜。
杜甫草堂诗常常描绘美丽的风景,但在美丽的风景中不一定有相应的喜悦之情,而是悲伤之情。乐哀转折造成一种突折顿挫的感觉,比如《水槛遣心》,《落日》。
成都草堂两次重修是于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基本确立了杜甫草堂布局和规模,演变为集祠堂和诗人旧居风格于一体的园林秀丽的文化圣地。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工部祠里有一幅杜甫的画像,陪伴着诗人陆游和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来是一个地名,汉代的宣帝墓叫'杜陵',宣帝皇后的墓称 '少陵',因为它的规模比陵墓小。杜甫曾经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在他的诗中,他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如今的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大。大殿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庙前东跨花径,西跨水槛。寺庙后面,亭台楼阁,水池亭台,星罗棋布,是另一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