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15来源:历史铺
残唐、五代的割据混乱的局面,到北宋而归于就一。为了获得统治势力的巩固,赵宋王朝加强了集权制度,把军权、财政权、司法权都收归中央独揽。这就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兴起,不致于会有唐代那种节,度使和朝廷对抗的情形,而使国内局势比较安静。
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赵宋王朝也作了努力,采用一些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废除许多苛捐杂税。这样,五代时诗人所写的因兵乱而“田园荒尽”的景象,渐渐变为繁荣,有如宋初诗人所歌咏的:“稻穗登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观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达,工商业也有空前的发展,把无数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吸收到工业或商业重地的大城市里面来,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这种繁荣情况虽然因金人大举入侵而受了打击,但是“靖康之变”以后,偏安于南方的南宋依然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天下”。宋代的文化正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上面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朝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
当然,跟版图广阔、武功显赫的汉、唐、元比较起来,宋,尤其南宋,显得软弱和局促。宋代结束了晚唐五代的割据纷争,可是统一的范围缩小了,石晋制让出去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区仍然属于辽国。宋人的内心里都抱着遗憾。
所以宋人慨叹国耻国难的作品差不多跟赵宋王朝同时出现,例如路振的《伐棘篇》证明宋对辽、西夏、金的侵扰是无力抵抗的。宋的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就愈变愈卑逊,从“奉之如骄子”进而为“敬之如兄长”,以至“事之如君父”。
宋代文学里所表现的爱国忧国情绪也愈来愈沉痛。靖康之变以后,悲愤的声音几乎成为南宋一百五十年的诗歌的基调。这是汉、唐文学里所没有的现象。在这些爱国主义的作品里,陆游的诗和辛弃疾的词尤其突出,互相辉映,反映了当时的尖锐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志士们恢复失地、洗雪国耻的雄心弘愿,鼓舞着后世的读者。
宋代的统一在地域上的广度虽然减削, 但统治的严密却大有增加。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分裂来代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把军队和赋税都归朝廷税一掌握,使地方势力树立不起来。
宋太祖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当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施行“新法”,压制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目的也是要加强中央集权,要“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防止任何人“与人主争黔首”。这个政治概念渗透了宋人的意识,变成他们思想里的一个前提。他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都流露出这样的愿望,希望“合天下之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