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12来源:历史铺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的产生而得名的。这本诗集包括五、七言近体诗二百四十八首,主要作者是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是当时宫廷侍臣、翰林学士们在为皇帝写制诰和修书之余相互唱和的作品。
杨亿在书的序言中说:“紫微钱君希圣, 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这说明他们创作的目的仅是为了唱和,他们的创作方法就是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重新加以编组,这样就产生了他们这本毫无内容、仅只是玩弄词章典故的酬唱集。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一再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实际上西昆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广泛。不过,这些近侍交臣的浮华风气确能代表官场的诗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引起石介等人纷纷的攻击。
《西昆酬唱集》里的诗歌,主要是歌唱内廷侍臣优游的生活,如《直夜》、《夜宴》、《别墅》等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豪华而安乐的,所以这些诗歌也只能是歌唱一些绮宴、华灯、兰风、蕙帐,反映了这般侍臣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与空虚,这也是宋初对文人的羁縻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至于他们仿效李商隐而写的许多《无题》和《阙题》诗,只是在雕饰和晦涩上比李商隐更甚,却毫无李商隐诗里那些可贵的深思和挚情。比如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样的名句变作“曲房蚕懒不成丝”和“蜡炬风高翠箔寒”,格调低下,至无韵味。另外,咏物诗在酬唱集中数量不少,如《槿花》、《鹤》、《蝉》、《荷花》、《柳絮》、《泪》等都是。他们命题作诗,并不是情动于中而发为吟咏,只是尽量摭拾典故,堆积词藻,讲求对偶的工稳与形式的华美,有的甚至于有点近似诗谜,像王夫之所说“谜子”。
如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以“泪”为题所写的诗,把历史、传说中有关悲愁的典故都拼凑在一起,这种僵化的诗歌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