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30访问:6来源:历史铺
变文是六十年以前才大量发现的唐代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在这以前很少见有关于变文的记载。
清光绪二十五年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两万多卷的藏书,许多变文抄本(也有少许刻本)因而出世。为什么变文会埋没了这么多年不见知、不被重视呢?主要由于过去封建文人对于这样非正统的、来自民间的俗讲文学是不大看得起的,而且一些材料足以证明,变文还遭到政治上的摧残,例如宋真宗(赵恒)(998一1022)曾经明命禁止僧人讲唱变文。这些使得这一重要的文学形式,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变文的发现,使我们在文学史发展的阶段上,补上一段空缺;使我们明了宋、元以后的平话、词话、白话小说、宝卷、弹词和鼓词,和变文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变文的名称虽然在漫长一段时期内不大被人提起,但是它的影响极大,它的化身或者说它的后嗣都是很多的。
唐以后的书籍中也偶有提到变文的,如唐孟檗在《本事诗》中记载张祜说白居易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就是《目连变》的调侃语,可见关于目连救母的变文,在当时士大夫口中已作谈助。又五代韦毂选《才调集》载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 《昭君变》即演玉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她的特殊悲剧遭遇和她对于祖国无限的怀恋值得人们同情,所以蜀女歌唱,诗人吟咏。题目上用一“看”字,足见歌唱人一面唱一面还表演,不止简单的讲唱而已。
变文的起来本来只是用以演说佛经。佛经来自印度,有散文、有偈颂,我国僧侣讲经,模仿它的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体裁说唱出来以启示听众。在六朝时代佛教通俗化的讲唱方式,主要的有“转读”和“唱导”。那时译出的经文和口语相去不远,所以“转读”“唱导”讽咏译文,听众便能了解。但到了唐代,口语转变,就不得不将其前所译经文改为当时口语,这样就成为所谓变文了。
变文可分两大类: (一)俗讲,(二)僧讲。俗讲当为对未出家的人所讲,僧讲当为对出家人所讲。两者内容之有异,就在于听讲的人的不同。俗讲所讲自必较为通俗。俗讲的作用:一为通过讲唱宣传教义,麻醉人民;二为“聚敛财物”。
现在已发现的变文主要有演释佛经故事和演释非佛经故事(包括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等)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