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杂剧在明朝时期发生的变化,王九思和康海有什么作品?

时间:2024-06-30访问:11来源:历史铺

  明朝成化年间到隆庆年间,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继承南戏传统的传奇大量出现,几乎是以排山倒海之势把在元代和明初雄踞剧坛的杂剧推下了宝座。这是元代末年以来杂剧呈现衰微现象、南戏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时候的杂剧在形式上起了不小的变化。它进一步摆脱了元杂剧规格的束缚,折数可多至五折以上,也可只有一折。在曲调方面由南北合套到只用南曲牌调,形成所谓南杂剧。它在内容上很少有像元杂剧那样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社会意义的作品。不少作品还专写古代文人墨客所谓的“风雅行径”,用以抒发作者的一些比较空洞的感情。这类作品题材既狭窄,且又不太讲究戏剧冲突等特点,因此绝大部分都不能够施谐当场串习,有的甚至于只是抒情小品,不同于一般剧本。许潮和汪道昆就是以写这种短剧为专长的作家。

王九思

  这个时物的著名杂剧有,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和徐渭的《四声猿》。

  王九思,字敬夫,西安鄂县(今陕西鄂县)人。康海,字德涵,号对山,西安武功(今陕西成阳市属)人。他们都是“前七子”中的人物,写过不少试问,各著有杂剧两种。康、王彼此不单是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在仕途上又遭过到共同的命运——贬谪, 所以他们在思想感情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主要的是对于当时政治河南的情懑。传说《杜甫游春》和《中山狼》的故事内容都有所影影射,然而就其所揭露和讽刺的事物来看,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杜甫游春》描写杜甫在唐玄宗入蜀之后的春天闲游长安城郊,目睹村郭萧条,宫室败坏,不禁痛诋权相李林甫辈的罪恶;后来在酒肆买醉,拒不纳翰林学士朝命而甘愿以自由之身到处飘零。剧中的杜甫就是作者自况,作品虽然归结于遁世的消极思想,但是意含针砭,指斥时弊颇为有力。它的文字风格是沉郁的,但排场冷寂,和同时作家的抒写古人风雅行径之作没有什么区别。

康海

  康海是善于写戏的,《中山狼》四折称得起密致,一气呵成;文字则以白描为注,生动而自然。作品一方面揭露了中山狼的阴险残暴的本性,另一方面批判了迂腐儒弱的“墨者”东郭先生的“无所不爱”的“仁心”。剧本故事可能原是民间传说,康海是根据他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狠传》改编的,这个故事直到今天仍旧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起着很好的教育作用。王九思也写过《中山狼》杂剧,只有一折,没有康作那样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