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元代散曲家刘时中保存的作品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时间:2024-06-30访问:17来源:历史铺

  刘时中(约1310左右-1854以后),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他的作品只保存下来题为《上高监司》的两套[端正好]:一套用十五只曲组成,称扬高监司“拯济”当地饥荒的“德政”;一套用三十四只曲组成,建言整顿当时钞法和库藏的积弊。内容谈钞法的套曲是先写成的,约作于至正十年(1850)前后。内容谈饥荒的套曲写成在后,应作于至正十四年(1854)。

刘时中

  作者虽然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散曲作家,这两套散曲则很值得注意。首先是,作者在内容方面直接谈论政治,并且谈论的是当时社会上的重大问题,这种及时反映现实的作品在元代的散曲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由于作品内容的性质起了变化,于是在形式上就不能不突破陈规,这可以从它以“说帖”式的陈言献策扩大了散曲的应用范围,以长达三十四只曲的组织方法打破了散曲的篇幅限制,以极为接近生活语言的淳朴风格不同于当时群鹜清加词丽句的习尚等三个方面看得出来,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在这两个套曲里,叙述灾荒的一套显然有着较高的成就。作者抱着同情的态度,对于饥民的痛苦生活做了相当细致的刻画,从套数内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个只曲可见一斑。

刘时中

  作者的笔锋也接触到促成人民深陷如此悲惨境地的社会造因:“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一斗粗粮折四量。”并且指出灾难具有人为的成分在内:“殷实户欺心不良,停塌户瞒天不当,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采取对比的手法,向以人民痛苦做为发财致富资本的官吏进行谴责:“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