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诗人柳开、穆修介绍,提倡古文的先驱

时间:2024-06-30访问:16来源:历史铺

  宋初诗文主要是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风气,词藻典丽而内容空虚,以至形成西昆体。而以柳开、穆修为代表的一派,则反对当时流行的这种倾向,积极努力于提倡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开欧阳修、王安石诗文改革的先声。

柳开

  柳开(946-999), 生于五代的后晋末年。自十七岁起他就把韩愈的文章作为最高典范,“日夜不离于手”、并曾名“肩愈”,号“绍元”后来又改名“开”,字“仲涂”,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从他先后的命名可以看出,他是以韩、柳为宗师,而以斯文斯道的恢复为己任的。”只是当时响应者寥寥,他曾经沮丧地说道:“开之学为文章,不类于今者三十余年.始者诚为立身行道必大出于人上而遍及于世间,岂虑动得憎嫌,挤而斥之。”(《再与韩洎书》)这种不幸的遭遇主要是由于时代风尚,却也和他个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成就有关系。

  柳开所提倡的“道”,仍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中的尧、舜、周公、孔子的“道”,并没有什么新的阐述可以启发人心。而在创作上,现存的《河东先生集》乎都是一些表、 疏、论、序等议论文章,也没有韩文那样气势磅礴,柳文那样词句精洁、说理透辟。其中的诗歌又由于文字生硬甚至生涩而缺乏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以,他的复古的倡议幷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

穆修

  穆修一生潦倒, 推行韩、柳古文不留余力。据说他为了刻印韩、柳文集,冒求助于亲友,印成后,又亲自在京都的相国寺兜售。和柳开相同,他的反对“章句之徒”也由于势单力薄,陷于孤立的地位。他在《答乔适书》中的一段话,很足以表明当时文坛的论争形势: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

  然而,穆修的诗歌仍未摆脱晚唐五代遣风,有几首咏物诗如《烛》、《灯》、《合欢芍药》等,情调和后来的西昆体已有些相近。

  可是他究竟和西昆派有些不同,还有些清新可读的佳作。例如:西京千古帝王宫,无限名园水竹中。 来恨不逢桃李日,满城红树正秋风。——《过西京》

  柳开、穆修虽然都抱着极大的热情提倡韩柳古文,并不曾扭转当时的文风,只有王禹偁以他清俊的才华和丰富的创作为宋初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