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远古三代文学史之原始歌谣——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

时间:2024-07-05访问:7来源:历史铺

原始歌谣——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
  (一)从谣谚到诗歌
  如所周知,中国诗歌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曾这样论述过谣谚与诗歌的关系:“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也。”
  早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杭育杭育”声,就已是诗歌的萌芽了,它是“孕而未化的语言”①。这种含浑不清的声音,为语言所代替之后,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便产生了,这就是谣谚。
  “谣”就是原始的“歌”,它不需要伴奏,只是随意唱出的韵语,《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
  “谚”与“谣”不同,它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语言,是生活经验的结晶,《说文》:“谚,传言也”。既然是“传言”,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而“谣”是一时所唱的,有时间的局限,所咏的事情,所表达的感情都有具体的内容。
  “谣或谚”大都是有韵的短语,“谣”中含情,“谚”中隐理。
  “有谣谚,然后有诗歌”,歌是谣的发展,诗是谚的演进。最初的“诗”、“歌”是有区别的,歌的特点在声调上,《说文》:“歌,咏也”,这是人类抒发感情最直接的手段。诗是继承了“谚”语记诵的传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古人说诗就是“志”,《尚书?舜典》便云:“诗言志”。
  所谓“志”就是“记”的意思,《晋语》注:“志,记也。”记事于心就是“志”,发之于言就是“诗”。《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由此推之,原始的诗,当是以记物、记事为功能,以帮助记忆为宗旨的一种有韵、有节奏感的艺术语言。歌的职能在抒情,诗的职能在记事;歌重在表现主观,诗重在再现客观。但诗与歌有时也不是截然可分的,所以有时也混言之曰:“诗歌”。
  (二)古歌溯源
  追溯了诗的原始发端之后,我们再去探求原始的诗苑。
  原始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歌声一直伴随着原始先民的劳动和奋斗。这些原始歌谣标志着我国诗歌的起源,它们是原始社会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并在人们口头代代相传。原始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举重劝力之歌”,到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歌,再到由劳动歌而发展的一般的诗歌。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老的歌谣大部分湮没无闻了,我们现在已难看到它们的原貌。在一些古籍中,记载有神农、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这些作品多经后人改窜,真伪难辨,不可尽信。但在某些古籍中也有较为质朴的歌谣,从其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传说的先民之歌,对于我们认识文学的最早形式,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①  闻一多:《神话与诗、歌与诗》。
  1.黄帝时代歌谣
  (1)有明显功利目的的劳动歌
  这是传说最古的先民之歌,远古文学在传说中,如传伏羲氏有《驾辩曲》(《楚辞?王逸注》),《纲罟歌》(见《隋唐乐志》,《夏侯玄?辨乐论》,《元结?补乐》)以上是传说中最古的诗歌。
  次为葛天氏的《八阕歌》,神农氏的《扶持歌》(见《孝经?钩命诀》),《丰年歌》(《夏侯玄?辨乐论》),这些古歌仅传曲名而文已佚。内容表现远古人民渔猎农牧生活的创立状况。
  (2)原始宗教统治下的祭祀歌
  原始宗教出现以后,对于诗歌内容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诗中除了表现图腾崇拜观念以外,那种以征服自然力的热情和幻想为基础的巫术观念也给原始诗歌带来了新的内容,如《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作《蜡辞》,用于祈祷祭祀。唐孔颖达疏:伊耆氏即神农氏。陆德民释文又谓伊耆氏即尧帝。刘勰说:“昔伊耆氏始蜡,以祭八神”(《文心雕龙》)。蜡,是年终祭神的祝祷词,表示农人心理与希望,在文体上又为祝文之始。
  蜡辞      伊耆氏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首歌谣可能是产生在农业和畜牧业分工以后,即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是农耕时代祈求丰年的宗教礼仪的唱词。当时,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水灾、虫灾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人们渴望支配大自然,战胜这些自然灾害,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想以这种咒语来使土、水、昆虫和草木等按照人的意志行事,使希望变为现实。这首具有“感应巫术”特点的诗歌反映了人们控制大自然的愿望,在当时这虽然只是一种幻想,但在客观上却增强了原始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信心。
  (3)各类短歌
  在传说中,到黄帝之时诗歌渐多。如《水经注》载有《渡漳歌》,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时,大军追击到了漳河畔,士兵无法渡河,黄帝便命伶伦制作此歌,由于其节奏雄壮,振奋了士气,大军很快渡过漳河,击败了蚩尤。这首歌当作为军歌的最古者。
  《汉书?礼乐志》载有黄帝使岐伯作短篇《饶歌》,用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
  《归藏?启筮》载有黄帝所作《棢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羆哮峪,九曰石荡崖,十曰波■壑。这首歌传为黄帝所作,属军歌战歌之类。
  此外,尚有传说黄帝时代的《金人铭》(见《说苑?敬慎》篇)、《祝邪文》(见《文心雕龙》)后世多指为伪讬。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上古时代之孝子,为了不忍看到他死去父母的尸体被禽兽所吃,于是断竹作弹弓来守护,免为禽兽所食。这是最古之乐曲,也是最早的挽歌。名为《弹歌》,又名《断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①。
  ① “宍”,古“肉”字,指禽兽。
  这虽是古之传说,但从其内容和形式看,应为一首原始猎歌。它反映的是渔猎时代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制造狩猎工具和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这首诗两字一句,每句写一个动作,虽然简短,但质朴而又自然。
  2.唐尧时代歌谣
  唐尧时代的文学作品,传说是尧所作,有《尧戒》一篇,《淮南子?人间训》记为:
  战战慄慄,日僅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
  除了《尧戒》之外,唐尧时代还有两支最著名的民歌,一支是《击壤歌》,一支是《康衢童谣》。
  《击壤歌》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①!
  《康衢童谣》是据列子仲尼篇所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百姓愿戴与否,乃微服遊于康衢,闻儿童谣说:
  玄我蒸民,莫匪尔极。不知不识,顺帝之则②。
  这些古歌都反映的是帝尧德治无为,顺天化民的自足乐化生活,以及其宽仁博大的情怀,不用心智,即有一片升平自由景象。
  3.虞舜时代歌谣
  唐尧以后的诗歌,较有信史可凭。已有君臣相唱和之作。据《虞书》所载,舜曾作《股肱歌》、《载歌》、《卿云歌》,皋陶作《元首歌》。
  又据《孔子家语》、《尸子》所称,舜又作《南风歌》,谱于五弦琴而歌唱。舜、皋陶作诗歌未必属实,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古歌中看到上世淳朴之风。如:
  卿云歌
  卿云爛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载歌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顺经,万性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元首歌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4.《周易》中的古老歌谣
  除了以上介绍的之外,在《周易》中也保存了一些古老的歌谣,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看,有的可能传自上古,我们从中还能够看见一些早期诗歌原来的面貌。如: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
  这是战争中的歌。意思是战胜了敌人,有的击鼓乘胜追击,有的力竭疲倦,有的悲而流泪,有的欢快而歌唱。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
  ①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
  ②  《列子?仲尼篇》。
  这表现的是处于黑暗之世,明德之人被伤,不得不逃避远走,又怕暴露自己的行迹,不敢展翅翱翔,只能收敛其翅膀低飞,急于逃难没有时间顾及饮食的情景。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中孚?九二》)
  意思是鸣叫的鹤儿在树荫,它的对偶以应声和之。我有美酒在杯中,与你共饮之。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欢聚共饮。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困》?六三)
  意思是一个犯罪的人被绑在嘉石上,以后又把他关在有蒺藜的监狱里,让他坐在蒺藜上,刑满后被释放,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却不见了。
  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卦辞)
  艮卦讲的是注意保护身体,这卦辞意思是有人只注意背部而不保护全身,即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这样造成的恶果是被迫离家,走进他的庭院,见不到人。
  《周易》中采用的诗句,往往是远在爻辞之前就流传下来的,如(《旅卦?上九》):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
  这是殷王子亥仆牛的故事,当是周人克商以前早就流传的了。意思是殷王子亥曾在狄族旅居,畜牧过牛羊,但王亥行淫享乐,狄族的国君绵臣把王亥杀了,而且取了他的牛。鸟焚其巢,比喻王亥先行淫享乐,后遭杀身之祸。《周易》爻辞里所见的诗歌形式,一般还多用单纯的二字节奏,如(《屯卦?六二》),(《屯卦?上六》):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意思是讲男女婚姻的困难,女子常遭抢夺被迫成婚,她们心情悲痛,泪流不止。
  再如(《贲卦?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意思是结婚那天新郎及陪同人员一起骑上各种颜色的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以上《周易》中的爻辞都还保持了两字节奏的原始形式。
  5.走向世俗和人间的原始情歌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制的萌芽,我国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折——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伴随社会制度的变革,诗歌艺术也经历了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由原始诗歌转向阶级社会诗歌。这个时期诗歌的明显特点是在悄悄摆脱原始宗教的影响,努力面向现实,内容有所扩大,主要是两性间的社会关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使诗歌逐渐走向“人间”,当然,这种表现不是通过普通人,而是附着在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身上。
  如《吕氏春秋?音初》:
  禹行动,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候人兮猗!”是一首完整的表现夫妻相思之情的地道的情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最古老的一首情歌。禹与涂山氏女有一段爱情婚姻关系,二人成婚之后,禹便离家治水,一去数年,引起了涂山氏女的无限思念。“候人”即等待和盼望丈夫之意。《候人歌》是涂山氏女内心的直接表白,通过这自白的反复咏唱表现出涂山氏女候禹不至而引起的缠绵的思绪和焦灼的心情。“兮”、“猗”,两个感叹词连用所造成的强烈感叹语气增强了它的表现力量,一唱三叹,余音袅袅,使人感动至深。
  《候人歌》的内容与大禹时代的社会生活性质完全合拍,其作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首诗歌,以情人间的相思鲜明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在诗歌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候人歌》第一个触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文艺的最重要的对象,预示了文学中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来临。
  (三)原始歌谣的思想内容、表现方式及其特点
  从上述史前短歌的介绍中,特别是从比较可信的然而是不多的上古歌谣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歌谣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对劳动生活的描绘和歌颂;一种是带有原始宗教意识的类似咒语的短歌;第三种是原始情歌。
  原始诗歌的表现方式主要为:其一、主观世界的表白,“直言其情”,或叫“直抒胸臆”,即将情态、怀抱、心理、愿望等内心活动和内心状态用陈述性的语言直接说出。具体可分为二:一种是对既成事实所引起的感情的直言,《候人歌》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对希望出现的某种事实的内心愿望的直言,如《蜡辞》。其二、客观世界的表述,即“直言其事”,这是原始诗歌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葛天氏《八阕》乐歌即是。它以原始诗歌的形式记叙和歌颂了秦民创业开国的历史;咏唱秦民的图腾祖先神;咏唱秦民开创业绩的艰苦奋斗过程;反映秦民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首秦民族的“史诗”。前面已谈到的《弹歌》即是当时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始诗歌的歌词十分简单,篇幅短小,语音短促,一般只有几句,有的甚至只有一句;多为二言或以二言为主,概括力较强,风格质朴自然。
  尽管如此,原始诗歌毕竟是人类幼稚期的产物,它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限的,与后代诗歌的歌词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原始诗歌的诗、歌、舞密切结合,三位一体地表情达意方式,三者结合,“言志,咏声,动容”,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使它仍具有很强的鼓动力量,并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这一点与它通常是通过歌词和感叹词语的音调变化来抒发主观情怀,以无限的反复来增加其表现力量不无关系。
  由于上古歌谣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又是通过口耳相传、世代传播而保存下来。因此,上古歌谣除了它的集体属性之外,还有口头性特点。同时,其音乐、舞蹈、诗歌几方面的结合又使其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这就使我们透过原始歌谣不仅看到了原始先民的整个劳动和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其精神面貌。可以说,上古歌谣是远古先民情感最早的最真实的宣泄。
  阅读研究上古歌谣,我们可以发现原始先民的可贵的艺术创造力,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上古歌谣的口头性、集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大多保留在后世的民间文学之中,而诗歌、音乐、舞蹈密切结合的表演特点对后来的乐府诗、词、曲等文艺形式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关文章